近年來,全球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中國與日本車企的發展態勢尤為引人注目。
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崛起,它們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更是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的角逐。這一趨勢,對日本汽車行業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本土電動汽車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斷涌入展廳,使得日本汽車制造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這些中國車企也在東南亞市場快速擴張,進一步壓縮了日本品牌的生存空間。
據彭博社對汽車銷售和注冊數據的分析顯示,從2019年至2024年,日本汽車制造商在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市場損失的市場份額尤為顯著。在中國,所有被追蹤的日本汽車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即便是以高效和可靠著稱的豐田汽車,也遭遇了銷量和產量的瓶頸。在東南亞市場,日本品牌的傳統優勢正在被逐步蠶食,尤其是在泰國和新加坡,其市場份額已從2019年的50%以上大幅降至35%。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日本汽車品牌并未坐以待斃。它們正積極投資合作伙伴關系和長期項目,致力于開發車載軟件、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以期重振旗鼓。豐田汽車作為全球銷量領先的汽車制造商,雖然仍在部分細分市場保持優勢,但整體形勢仍令人擔憂。為此,豐田不僅發布了碳中和內燃機原型,還在打造自己的軟件平臺,以應對中國電動汽車在功能配置上的挑戰。同時,本田、日產和三菱也在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軟件和電動汽車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
然而,盡管日本車企在北美市場通過混合動力技術的回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球電動汽車之都中國,這一策略卻顯得力不從心。由于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過于依賴混合動力技術的日本品牌顯得力不從心,市場份額持續下滑。
與此同時,中國在汽車制造領域的聲譽正日益提升。二十多年前,日本曾占據全球汽車產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而如今這一比例已大幅下降至11%。相比之下,中國的汽車產量占比則從1.4%飆升至38.4%,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中心。這一轉變不僅得益于中國車企的崛起,更離不開其在低成本電池和供應鏈建設方面的優勢。
隨著歐美征收進口關稅的政策的實施,許多企業開始考慮本地化生產以規避關稅。這一趨勢不僅推動了比亞迪等中國車企進一步開拓新市場,還使得它們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市場占據了優勢地位。盡管中國品牌早在關稅政策實施前就已開始拓展這些市場,但未來,它們無疑會加大擴張力度,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車企在東南亞市場的傳統優勢也在逐漸減弱。以印尼為例,盡管豐田仍是道路上最常見的汽車品牌,但日產品牌汽車幾乎快要消失了。日產因車型陣容老化、銷售激勵支出過高以及在北美市場缺乏混合動力車型等問題而利潤大幅下滑,不得不裁員和削減產量。相比之下,中國車企如比亞迪在印尼市場的表現卻十分強勁,其銷量增長勢頭迅猛。
總體來看,中國和日本車企的發展態勢呈現出鮮明的對比。中國車企憑借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強大的供應鏈優勢,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而日本車企則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需要加快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的步伐,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