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眾多車企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黯然離場。年初,不少車企CEO就將這一年視為決定生死的關鍵之年,而到了年末,新能源車圈的“生死名單”上又增添了不少名字。
繼愛馳、威馬、高合等造車新勢力相繼倒下后,曾經風光無限的哪吒汽車和合創汽車也步入了危險境地。哪吒汽車一度在2022年奪得新勢力銷量冠軍,而合創汽車則背靠廣汽和蔚來兩大巨頭,然而如今卻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一些車企憑借出色的策略和產品脫穎而出。蔚來推出了子品牌樂道,銷量維持在2萬輛的高位;小鵬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后,憑借連續兩款車型的成功,讓何小鵬笑得合不攏嘴;吉利則放棄了賽馬策略,將極氪和領克合并,集中力量辦大事;零跑則依靠理想平替,默默發起了大財。
理想和小米在這場戰爭中顯得更為從容。這兩家車企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成功打造了各自領域的爆款產品。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戰爭已經結束,智能駕駛正在成為新的競爭焦點。
比亞迪作為上半場的佼佼者,也在積極補課。在11月18日舉行的成立30周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活動上,比亞迪宣布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發展智能化技術,以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從而在未來贏得全球同業技術端和市場端的話語權。
回顧上半場,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淘汰賽。2010年,國家推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扶持力度。這一政策在2014年至2015年間催生了新能源車銷量的飆升,第一批造車新勢力“蔚小理”也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
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策的實施,那些依賴補貼生存或只是為了補貼而存在的企業開始被淘汰。2018年被視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第一個淘汰節點,此后,新能源車圈開始進入另一維度的競爭,不僅要為了生存而戰,還要為長期發展做好準備。
然而,到了2024年,早期的造車新勢力中能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一些企業敗于跨界硬闖,如地產企業恒馳、寶能等,以及“老頭樂”車企雷丁、賽麟等,它們的主業與造車相差甚遠,即便投入巨資造出新車,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成功轉型。
另一些企業則敗于策略失誤,如威馬、高合、拜騰等,它們擁有專業團隊和技術實力,但在運營上卻出現了問題。威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自身的智駕水平并不出眾,卻將產品賣點聚焦于自動駕駛,加上企業管理粗放,最終導致了企業的崩塌。
還有一些企業則敗于資質問題,如自游家,它試圖通過與大乘汽車合作造車,但大乘汽車未能通過工信部的核查,造車資質失效,自游家也因此被迫叫停。
在宏觀經濟環境出現較大調整的近兩年,新能源車圈的投融資數量和金額都大幅減少,車企自身問題被進一步放大,影響到其在市場中的生存能力。盡管如此,一些頭部車企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如蔚來和理想等。
下半場,新能源汽車行業將有望進入到以整合、結盟為主題的階段。車企開始意識到,與其冒險擴張,不如整合內外部資源,共享技術資源,降低開發成本,以更靈活的方式應對行業競爭。
吉利集團在短時間內進行了多次合并,包括極氪與領克合并、幾何品牌并入銀河、雷達汽車品牌并入吉利汽車集團等。這一舉措旨在減少內耗競爭,降低成本,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
長城則選擇了收縮戰線,停售了歐拉旗下的黑貓、白貓兩款車型。這兩款車雖然銷量不錯,但每賣一臺就虧損一萬多,因此長城決定停產這兩款車,主打高端產品。
合資車企也開始重新整合資源,如奧迪和上汽共同發布新品牌“AUDI”,采用雙方共同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來提供座艙智能化和智能駕駛體驗。這一舉措旨在將傳統車企的造車經驗和國內先進智駕技術進一步融合起來。
在“智能”已經成為新車型標配的背景下,越來越多車企通過收購、投資、共同研發等方式,加快車企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技術轉型。如大眾與小鵬簽訂戰略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并正式入股小鵬;長城投資了元戎啟行、毫末智行兩家智駕供應商;新一代一汽奧迪A5L采用華為乾崑ADS智駕系統等。
盡管自研智駕依然是當下新能源車圈的趨勢,但通過資源的快速整合,車企可以以較低成本更快推動產品升級。在主流新能源車企已經將車型迭代時間縮短至半年左右的背景下,聯盟合作可以讓車企更迅速響應市場變化,加快跟上市場的競爭步伐。
如今,新能源車圈已經進入到“大魚吃小魚”的階段,所有車企都將在技術、產品、交付能力上展開激烈的競爭。未來能存活下來的新能源車企或許只有寥寥數家,因此車企們必須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強品牌建設、優化交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新能源車市場上,產品的好用性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而在新能源時代,“好用”的維度也升級了,消費者不僅是在購買一臺出行工具,更是在選擇一種融合舒適、安全、智能的出行方式。因此,智駕技術的領先往往意味著車企能夠擁有更多的市場主動權。
品牌的建設也是車企能否存活到決賽圈的關鍵。在新能源車整體發展時間不長的背景下,品牌沉淀顯得尤為重要。產品、技術只是打開品牌知名度的基礎,而如何厘清自己的定位并將品牌認知清晰地植入到產品矩陣中,則涉及到整個品牌生態的價值塑造。
最后,交付能力也是車企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的重要因素。交付背后涉及到銷量、產品以及成本之間的平衡。車企不僅需要有爆品,還需要整個生產體系和利潤體系能夠支撐交付,并持續打造滿足產能的產品。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所有車企都在努力蛻變為下一個“六邊形戰士”,希望能夠在新能源車市場上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