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與合肥,這兩座地理位置相近的省會城市,長久以來在諸多方面被視作競爭對手。然而,最新的動態卻揭示了它們之間從競爭走向合作的新篇章。
近日,南京與合肥共同簽署了《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這一舉措標志著兩座城市正式開啟了全面合作的新階段。協議簽署的同時,兩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近40家企業也開展了供需對接活動,共同探索合作機會。
南京與合肥作為全國距離最近的省會城市,其都市圈的聯動發展早已被納入相關規劃。早在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了推動南京、合肥等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目標。隨后,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再次強調了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的協同發展。
然而,在過去幾年里,盡管兩大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在規劃層面不斷推進,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腹地范圍的重疊導致了競爭關系的加劇。不過,隨著合肥的快速崛起和南京的持續努力,雙方的合作動力逐漸增強。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指出,過去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綜合優勢較為明顯,但隨著安徽特別是合肥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合肥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提升,雙方的合作意愿也隨之增強。
在產業合作方面,南京與合肥簽署的協議明確了兩地將建立工信部門常態化會商機制,持續開展產業融合對接活動,并在智能制造、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開展產業協作交流,實現互補發展?;顒蝇F場,兩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進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合作前景。
合肥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的發展尤為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規上工業增速領跑全國26座萬億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正式躋身第一梯隊。而南京也在這一領域持續發力,已聚集了超過500家相關企業。
除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外,南京與合肥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的合作也展現出廣闊前景。例如,蔚來汽車在合肥、南京等地設立了整車制造、關鍵零部件產研等核心業務單元,實現了兩地產業鏈的深度整合。
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南京北站樞紐工程的正式開工為寧合雙城記的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該項目將構建一條連接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新快速通道,進一步縮短南京與合肥之間的時空距離。
然而,要實現南京與合肥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研究指出,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呈現出雙核引領、東強西弱、中部強南北弱的格局,交集區域(如滁州、馬鞍山、蕪湖)的協同發展潛力巨大,但核心城市之間的互動性仍需加強。
曾剛認為,南京產業基礎雄厚,但在重大領域的創新策源能力方面仍有不足;而安徽在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領先,但總體規模尚小。通過寧合雙城記的合作,雙方有望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形成全國重要的研發中心和應用中心。
隨著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核心城市輻射能力的增強,南京與合肥之間的合作將不斷走向深入。這一轉變不僅有助于推動兩地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將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