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終的臨近,各大汽車制造商紛紛揭開了未來幾年新車與技術的神秘面紗。這種舉動,既可以被視作是對未來愿景的積極描繪,也不乏被質疑為是向市場“畫餅”。
固態電池,這一在今年四月引發廣泛討論的技術,近日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上汽集團在一則回復投資者的公告中透露,他們計劃于2026年推出全新一代固態電池,其能量密度高達400Wh/kg,遠超當前主流的三元鋰電池。與此同時,本田也宣布了自研固態電池生產線的消息,確認了全面轉向固態電池技術,并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量產上車。
為解決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問題,多數車企選擇增加電池容量,而像小鵬汽車這樣的品牌,則致力于提升續航的扎實性。然而,液態電池的自放電現象及受環境溫度影響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純電動車用戶。因此,固態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和更穩定的電解質,成為眾多車企眼中的“香餑餑”。奔馳、豐田等主流車企均表示,固態電池不僅能大幅提升用車體驗,還能適配更高功率的快充技術。
盡管有人質疑車企的固態電池計劃是在“畫餅”,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旦固態電池技術成熟落地,純電動車市場或將迎來一場革命。
車企對固態電池的布局早已悄然展開。年初,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測,全固態電池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產業化。但網絡上出現了更為樂觀的聲音,有汽車博主在與國內頂級車企高層交流后透露,國內電池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進展迅速,有望在兩年內實現大范圍應用。
海外品牌同樣不甘落后,豐田已承諾在2027年至2028年間大規模生產固態電池;日產計劃從明年3月起試生產固態電池,并在2028年實現100MWh的月產能;大眾則計劃在明年建立固態電池生產線,有望在2027年實現量產。
從各品牌的發展進度來看,固態電池最快將在2026年實現量產上車,但考慮到市場和消費者的適應時間,固態電池車大范圍投入使用可能要到2028年至2030年間。然而,車企為了搶占新能源市場的先機,可能會加速固態電池的量產進程。
目前,固態電池在關鍵技術點上已取得顯著進展。例如,華為公布的硫化物固態電池專利,能在10分鐘內充滿電,續航里程達1000公里;與上汽集團合作的清陶新能源已研發出半固態電池,并計劃在明年推動固態電池“10萬輛級”量產落地;與長安汽車合作的太藍新能源則發布了無隔膜固態電池技術,進一步提高了電池的安全等級。
輝能科技已投產全球首條固態電池生產線,預計明年啟動研發并小規模生產。在國內市場新能源滲透率超過50%的背景下,固態電池作為遠超液態鋰電池的產品,誰率先完成技術落地,誰就有可能改寫市場格局。
當然,固態電池量產上車還面臨諸多挑戰,如導電性、制造工藝和裝備、生產成本、穩定性等。但考慮到車企在固態電池方面的投入力度,后續研發速度只會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