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安汽車高層鄧承浩在公開場合坦言,價格戰與補貼政策雖短期刺激市場,但長遠看或帶來負面影響。他預測,明年汽車市場的價格戰不僅不會平息,反而可能愈演愈烈。鄧承浩強調,車企若要保持健康運營,至少需要維持15%的毛利率,否則將面臨每賣出一輛車即虧損一輛的困境,生存空間將被嚴重擠壓。
特斯拉近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降價潮,其背后動機直指年底銷量沖刺。據馬斯克透露,特斯拉計劃2024年全年銷量實現正增長,四季度銷量需至少達到51萬輛,較三季度增長約5.3萬輛。為此,特斯拉不僅在中國市場推出多項優惠,美國市場也提供三個月免費超充和FSD使用權,歐洲市場則針對Model Y車型提供一年超級充電服務。
反觀國內市場,今年前十個月,多數車企銷量目標完成情況并不理想,僅有比亞迪、吉利、零跑、小米等少數品牌完成率超過八成。面對年終沖量壓力,眾多車企自11月起紛紛加大優惠力度,借助“雙十一”大促搶占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底價格戰的主力已悄然從新勢力品牌和自主大廠新能源品牌轉向合資品牌。上汽系推出了一口價購車活動,德日系品牌也紛紛推出各類折扣優惠,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肖政三在2024年年會上指出,車市價格戰已接近行業承受極限,7至9月降價促銷頻次較2至4月明顯減少,價格戰似有緩解跡象。然而,他強調,緩解并非結束,降價趨勢如同剎車,需逐步減緩而非驟然停止。
事實上,自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市場化以來,價格下行趨勢一直存在。以桑塔納和凱美瑞為例,其售價均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幅下降,即便不考慮貨幣貶值因素,降價幅度依然顯著。此次價格戰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主導權由中國品牌掌握,而非以往的合資品牌。
盡管中國品牌在此次價格戰中占據主動,但并非所有中國品牌都能高枕無憂。合資品牌雖面臨挑戰,但仍有部分品牌展現出強勁競爭力。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在于,強者恒強,弱者難存。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汽車市場將不可避免地經歷整合階段,優勝劣汰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