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鴻萬立,一家源自浙江臺州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近期在上交所主板的發審流程中順利過關,整個審核過程耗時超過一年,期間經歷了兩次細致的問詢。
一旦成功實現IPO,泰鴻萬立預計可籌集至少11.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這筆資金將主要用于三大項目的擴建:年產360萬套汽車功能件及車身焊接分總成件建設項目(二期)、河北望都汽車沖壓焊接分總成件擴產項目以及浙江臺州本地的擴產項目。還將有3.14億元用于補充公司的流動資金。
泰鴻萬立的核心產品包括汽車結構件和功能件,這些是構成汽車車身和底盤的關鍵組件,對于汽車生產至關重要。這些產品為公司帶來了超過85%的營業收入。
IPO的推進為泰鴻萬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后起之秀,泰鴻萬立目前的規模和產品與五家A股上市公司相近,但處于中等水平。若此次IPO成功,獲得數十億元的資本注入后,泰鴻萬立有望大幅提升其市場地位。根據招股說明書,新的募投項目預計在18個月內建設完成并達產,屆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有望實現翻倍增長。預計新項目的投資回報率約為18%,回報期為6至6年半。雖然公司未明確給出收入增長的具體指引,但按照當前的10%凈利潤率計算,其收入增長潛力可達15億元左右。
然而,泰鴻萬立的發展并非沒有隱憂。其成長幾乎完全依賴于下游主機廠商銷量或市場份額的提升。盡管公司近年來成功拓展了一些大客戶,但在當前國內汽車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不同整車廠商對供應商的替換難度對于這家正在成長中的中小企業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泰鴻萬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客戶基礎、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上。公司高度重視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并建立了“浙江省級企業研究院”。在模具開發技術、沖壓技術和焊接技術等方面,泰鴻萬立都展現出了顯著的技術優勢。例如,在沖壓技術方面,公司掌握了汽車沖壓件高效率低能耗自動焊接技術、大噸位重型車身件沖壓應用技術和自動化沖壓生產技術。在模具開發方面,公司具備強大的自主開發能力,成功將數字化模具技術應用于模具的開發設計及制造環節。在焊接技術方面,公司的多項核心技術有助于提高焊接精度和生產效率。
這些技術優勢得到了客戶的廣泛認可。泰鴻萬立的前五大客戶包括吉利、長城、上汽、海斯坦普和特斯拉。其中,吉利和長城是公司的最大客戶,為吉利旗下四個品牌的16款車型和長城旗下五個品牌的12款車型提供配件,這兩家公司為泰鴻萬立貢獻了超過80%的營業收入。然而,這也帶來了風險,尤其是當這些主要客戶的銷量出現波動時,會對泰鴻萬立的業績產生直接影響。例如,長城近兩年的銷量并未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上汽的情況更為嚴峻。
從財務表現來看,泰鴻萬立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11億元、14.78億元、15.44億元和7.3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329萬元、1.26億元、1.60億元和6616萬元。雖然收入和利潤在過去幾年有所增長,但今年的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利潤也可能低于去年。應收賬款占營收的比例超過30%,而現金凈額在報告期內也有所波動。
泰鴻萬立面臨著較大的債務壓力。與同行相比,這是其最大的薄弱之處。由于自身資本積累相對薄弱,公司不得不依賴銀行借款來實現規模擴張。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短期有息負債為3.44億元,長期借款為1.25億元,而賬面現金僅為1.69億元。這凸顯了公司IPO上市的迫切性。
在股權結構方面,泰鴻萬立的控股股東為應正才,實際控制人為應正才及其子應靈敏。應正才直接持有公司股本總額的30.49%,應靈敏直接持有6.85%的股權,并通過臺州元潤間接持有0.01%的股權,兩人合計持有公司總股本的37.35%。泰鴻萬立的股東中還包括許多當地的應氏家族成員和親朋好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商界文化的特色。
泰鴻萬立的IPO發行價格對應的市盈率可能在30倍左右(具體數字需公司發行前最終確定)。這一估值已經處于行業中位值,理論上反映了市場對公司未來18個月成長的良好預期。然而,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樣的估值是否劃算,還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