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小鵬P7+電池類型的討論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小鵬官方正式回應稱,P7+實際采用的是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提供的方形鋁殼磷酸鐵鋰鋰離子電池,而非網絡上流傳的軟包電池,并呼吁公眾理性對待網絡信息,避免傳播不實言論。
這一回應背后,折射出的是汽車制造商與汽車博主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公眾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特別是軟包電池技術的關注與疑惑。事實上,軟包電池并非新生事物,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早在1998年便有技術團隊嘗試將其應用于汽車之上。
軟包電池以其柔軟性和可彎曲性著稱,相較于傳統金屬外殼電池,其造型設計、尺寸定義更加靈活。同時,由于沒有金屬外殼,軟包電池更輕,能量密度也更高。例如,天津力神曾開發出一款能量密度高達303Wh/kg的軟包電池。遠景動力(前身AESC)、蜂巢能源、LG化學、億緯鋰能等主流電池品牌,都曾經或正在制造車規級軟包電池。
然而,盡管軟包電池技術“歷史悠久”,且在能量密度上具有優勢,但其在國內市場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并逐漸被硬殼電池所取代。這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首先,軟包電池的鋁塑膜供應體系單一,主要依賴進口,導致生產效率一般,成本較高。其次,軟包電池結構強度不夠,成組時需要額外的塑料支架支撐,這直接抵消了其能量密度高的優勢。再者,軟包電池在電池性能和容量衰減上也不如主流的方形鋁殼電池包。
更重要的是,軟包電池在安全性上存在隱患。其結構耐用性不如方形鋁殼電池,極端情況下(如激烈碰撞)有電解液泄漏導致熱失控的風險。軟包電池本身采用富液設計的電解液,化學性質更活躍,一旦起火,火勢會更加猛烈。由于這些原因,近年來,中國汽車制造商紛紛轉投化學性質更穩定的硬殼電池和材料體系,以及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
不過,盡管軟包電池在乘用車市場逐漸邊緣化,但在其他領域仍有應用。例如,智能手機上采用的主流電池方案就是軟包電池的一種。也有觀點認為,隨著固態電池的商用化,電解液或將退出歷史舞臺,屆時軟包電池或有機會重出江湖。
回到小鵬P7+的爭議上,這一事件不僅體現了公眾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關注,也反映出汽車制造商在應對網絡謠言時的敏感與謹慎。小鵬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佼佼者,其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備受關注。因此,當網絡上出現關于P7+搭載軟包電池的謠言時,小鵬官方迅速作出回應,以消除消費者的疑慮和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每年都會有新能源汽車自燃的新聞傳出,盡管自燃率在不斷降低,但仍然有許多人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持懷疑態度。因此,汽車制造商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必須將電池安全放在首位。
為了證明自家動力電池包的安全性,車企們紛紛組織了各種極端測試,如重摔電池包、切割/穿刺電池包、鹽水泡電池包、火燒電池包等。這些測試不僅展示了車企對電池安全的重視,也進一步鞏固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