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關于內燃機命運的討論日益激烈,不少觀點傾向于將其視為即將被新能源全面取代的“舊時代遺物”。然而,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位重要官員卻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新能源與內燃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攜手并進,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的繁榮發展。
這位官員強調,政策層面并未將新能源與內燃機視為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鼓勵兩者在各自優勢領域發揮最大效用。實際上,市場實踐已經證明,通過創新技術,如醇氫電動技術的引入,不僅能夠實現新能源與內燃機的共存,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共贏局面。
醇氫電動技術不僅彌補了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技術在某些場景下的不足,還促進了新能源商用車在全工況、全場景下的廣泛應用。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路線的推廣,無需徹底顛覆現有的商用車產業鏈,而是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平滑過渡和升級。
在這一領域,遠程商用車憑借其母公司吉利在甲醇領域的深厚積累,成功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醇氫電動路線。他們全棧自主研發了醇氫電動動力鏈,其中,基于傳統內燃機技術創新的醇氫動力產品,覆蓋了從6到15升排量、240到600馬力的全范圍。在醇氫電動系統中,內燃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得到了保留,但燃料換成了綠色甲醇,實現了從醇到電的高效轉化。
回顧內燃機的發展歷程,這項19世紀末的偉大發明已經走過了近150年的輝煌歷程,在汽車工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隨著新能源的興起,內燃機的未來似乎變得撲朔迷離。但一個常被忽視的事實是,內燃機的環保性并不完全取決于其自身,而是與其所使用的燃料密切相關。如果采用綠色無污染的甲醇、生物燃料或氫氣作為燃料,內燃機在環保方面的表現將不遜于任何新能源。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非要放棄已經積累多年的內燃機產業鏈,轉而孤注一擲地投向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為何不能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國情特點,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能源技術路線?畢竟,環保只是商用車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種。
中國擁有豐富的綠色甲醇資源和深厚的內燃機產業鏈基礎,這為我們大力發展醇氫電動技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這一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我們不僅可以讓中國新能源商用車技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還能讓新能源與內燃機在相互融合中實現共存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