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4S店經銷商的種種問題再次引發公眾熱議。古龍曾言,人名或許有誤,但外號往往精準,這一說法在4S店經銷商群體中顯得尤為貼切。不少車主對4S店的經歷記憶猶新,部分品牌經銷商一夜之間人去樓空,讓眾多消費者直呼如同踏入“殺豬盤”,不僅浪費了寶貴時間,更讓心情跌入谷底,錢包也隨之大幅縮水。由此,“四兒子店”這一戲謔之稱迅速流傳開來。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變革的關鍵時期,眾多品牌面臨淘汰風險。從危機初現到最終倒閉或跑路,這一過程中的信息傳導往往滯后,消費者往往是最后知情的群體。那么,哪些汽車品牌更容易陷入爆雷危機?為何昔日輝煌的4S店模式如今卻逐漸衰落?
爆雷,通常指經營或市場表現短期內急劇惡化,最終崩盤。在此背景下,一些傳統汽車品牌成為高風險區域。盡管韓系和法系車企在國內市場已處于邊緣地位,消費者對其期望不高,但傳統品牌中的大樹依然可能傾倒。例如,天津永濠集團旗下奧迪品牌4S店的大規模倒閉,便是資金鏈斷裂的直接后果。
談及4S店模式的衰敗,除了行業生態的變化,其本身的經營模式也是重要因素。4S店,即新車銷售、零部件供應、售后服務和信息反饋的綜合體,原本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價格不透明、金融服務費高昂、零部件以次充好等問題頻發,使得消費者和汽車廠商均對其怨聲載道。
銷售方面,4S店因進貨價格差異導致同城同車型價格不一,消費者需多方比價。同時,金融貸款和保險方案的推銷,更是增加了購車成本。售后服務方面,以次充好、以換代修等問題頻發,文字陷阱滿滿的保養套餐更是讓消費者防不勝防。部分4S店還利用客戶信息頻繁騷擾用戶,甚至違規出售個人信息。
4S店模式的起源可追溯至歐洲,其初衷是構建汽車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然而,在實際執行中,4S店卻背離了初衷,成為了一個充滿套路和陷阱的消費場所。消費者的不滿和媒體的曝光并未能阻止其問題的蔓延,反而讓這些問題成為了行業潛規則。
如今,4S店模式的種種弊端已積重難返,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隨著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新的銷售和服務模式正在崛起,4S店模式的淘汰或許只是時間問題。消費者對于透明、公正、便捷的服務需求日益增強,而4S店能否實現自我革新,重拾消費者信任,將是決定其未來命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