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信部一位副司長對于燃油車發展的表態,在汽車行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表態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考量?分析指出,這或許與中國制造的長遠規劃緊密相關,旨在避免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中陷入孤立境地。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取得了顯著進展,市場占有率已突破50%。國內媒體紛紛報道,眾多燃油車企業面臨困境,甚至一些外資品牌也岌岌可危。然而,將視野拓展至全球市場,情況則截然不同。2023年的數據顯示,在中國以外的市場,新能源汽車的占比仍在一成左右,燃油車依舊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汽車出口的數據同樣值得深思。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過500萬輛,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這一成就標志著中國制造在高端制造業領域的重大突破。然而,在這輝煌的成績背后,燃油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出口的汽車中,近八成是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僅占兩成多。
今年前9個月,中國燃油車出口量達到338.4萬輛,同比增長32%;相比之下,電動汽車出口量為92.8萬輛,同比增速僅為12.5%,遠低于燃油車。燃油車出口量的增幅是電動汽車的2.56倍。在中國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品牌奇瑞中,燃油車同樣占據主導地位。新能源汽車出口的第一名則是特斯拉上海工廠,而非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面對這一現實,如果中國一味強調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能會對汽車產業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對中國快速增長的汽車產業而言。這可能導致中國汽車出口受挫,不利于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的拓展,對中國經濟的出口產生負面影響。
汽車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其配件數量高達萬個,遠超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因此,汽車產業對制造業的影響深遠。從歐洲和日本的經驗來看,盡管其他產業衰落,但汽車產業依然支撐著經濟的強勢地位。在全球燃油車仍占主導地位的背景下,中國如果片面發展新能源汽車,可能會使中國汽車產業被全球孤立。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中國正在向高價值制造業轉型。汽車產業已成為高端制造業的成功典范,在國內外市場均取得優勢。而這一優勢,恰恰是依靠燃油車取得的。如果忽視燃油車的發展,可能會對中國制造業造成打擊。
工信部相關人士的表態,符合當前全球汽車產業的現實,也與中國汽車出口的現狀相吻合。重提發展燃油車,并不意味著放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龐大的市場以及汽車產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優勢下,同時發展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并不矛盾。事實上,兩者之間的許多技術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