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電動三季度財報揭示行業挑戰與戰略困境
小牛電動,這家昔日風光無限的明星創業公司,近日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呈現出一幅喜憂參半的畫面。盡管營收和銷量有所增長,但單車價格和毛利率的持續下滑,以及高達4090萬元的季度虧損,都讓這家曾經的行業新星顯得黯然失色。
自2014年成立以來,小牛電動憑借其互聯網思維、智能化創新以及時尚外觀設計,迅速在兩輪電動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小牛電動的業績開始走低,市值與高峰時期相比已縮水約97%。
財報顯示,小牛電動第三季度營收達到10.24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中國市場兩輪電動車收入為7.98億元,國際市場為1.3億元,配件與服務收入為0.96億元。銷量方面,小牛電動第三季度共售出31.2萬輛車,同比增長17.5%。然而,單車收入卻同比下降5.1%,降至2970元,這一趨勢已持續五年之久。
毛利率的下滑尤為引人注目,第三季度僅為13.8%,遠低于上年同期的21.4%。小牛電動CEO李彥在財報中承認,營收增長低于預期,主要受到中國市場政策變化的影響。業內人士指出,這些政策變化包括一系列針對兩輪電動車行業的規范性措施。
在國際市場,小牛電動的單車收入下降更為顯著,從去年的3430元降至2444元,降幅達28.7%。相比之下,國內市場單車收入僅微降0.2%。這一數據反映出小牛電動在國際市場面臨的嚴峻挑戰,以及其在降價策略下對毛利率的犧牲。
小牛電動的困境并非個例。行業第一梯隊的雅迪和愛瑪也面臨業績壓力。雅迪今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10%以上的下滑,而愛瑪則基本持平。不過,九號公司表現相對較好,前三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增幅均在40%以上。
小牛電動的掉隊,背后原因復雜。一方面,創始人李一男將精力分散到新能源汽車項目,導致小牛電動在戰略上失去焦點。另一方面,研發投入的減少,使得小牛電動在高端兩輪電動車產品力方面的護城河變淺,智能化等功能容易被傳統廠商模仿。
渠道上的劣勢也是小牛電動面臨的一大挑戰。九號公司憑借豐富的線下門店和經銷商渠道,以及小米生態鏈帶來的互聯網客群積累,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相比之下,小牛電動的加盟店數量不足九號公司的一半。
面對整體銷量增長放緩的市場環境,頭部兩輪電動車廠商紛紛轉向高端化。雅迪、愛瑪等傳統企業推出高端產品線,小牛電動和九號公司等新勢力也不甘落后。然而,高端化并非易事,需要企業在研發、設計、營銷等方面進行全面投入。
與此同時,出海也成為兩輪電動車企業的重要戰略方向。盡管受到疫情影響,海外需求有所縮減,但多家企業仍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加大海外產能建設。東南亞地區成為眾多企業的首選目的地,因為當地出行以兩輪車為主,市場潛力巨大。
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監管政策的趨嚴對行業規范化高質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新強制性標準的實施將提升產品安全水平,增加非法改裝和“解限速”的難度。這對用戶是好事,對頭部企業也是利好,有助于出清一部分小作坊廠家。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頭部兩輪電動車廠商仍有資源和精力去打磨產品,繼續講述高端兩輪電動車的故事。誰能在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