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場聚焦新能源產業鏈的“校友回湘”專場推介會在長沙成功舉辦,會上透露了一則令人矚目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長沙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了60.5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3%。
盡管長沙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實現了穩步增長,但在全國范圍內的橫向對比中,這一成績卻顯得喜憂參半。據統計,同一時間段內,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為87.74萬輛,重慶市為59.43萬輛,安徽省也達到了47.94萬輛。傳統汽車強市廣州更是已決心全力投入新能源汽車賽道,一場關于“新能源汽車之城”的競爭已悄然拉開序幕。
截至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累計突破1000萬輛大關,這一成就的背后,離不開全國各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全國共有27個省份具備新能源汽車制造能力,其中廣東省以227.95萬輛的產量遙遙領先,穩居全國第一。緊隨其后的上海市、陜西省、江蘇省分別完成了87.74萬輛、79.79萬輛和77.81萬輛的產量。
重慶市和浙江省的新能源汽車產量也均超過了50萬輛,分別達到59.43萬輛和56.14萬輛。這兩地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長安汽車、賽力斯、吉利汽車和零跑汽車等車企的強有力支撐。重慶通過與華為的合作,新能源汽車銷量實現了快速增長,老牌汽車城正在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轉型。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中,安徽省的“新秀”表現同樣亮眼。前三季度,安徽省的汽車整體產量已位居全國第二,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47.94萬輛,排名全國第七。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的領頭羊,擁有比亞迪、蔚來、大眾、江淮、長安和安凱等六家整車車企,預計全年生產量將達到130萬輛左右。
長沙作為曾經的“汽車第五城”,在燃油車時代曾憑借合資品牌的助力嶄露頭角。然而,隨著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形勢的逆轉,長沙正面臨著一場不得不打的硬仗。2023年,長沙汽車整車產量達到88.4萬輛,同比增長10%,其中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更是同比增長了37.4%,達到72.7萬輛。今年前三季度,長沙新能源汽車產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達到了60.5萬輛。
長沙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顯著的優勢。這里匯聚了比亞迪、上汽大眾、北汽福田、廣汽埃安等具有整車和改裝車資質的整車企業,以及博世汽車、索恩格、中信戴卡等一大批零部件企業。長沙還擁有弗迪電池、藍思科技等為代表的新能源電池和電子信息等上游產業,形成了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目前,多款暢銷車和明星車均在長沙生產,如比亞迪的海豚、秦PLUS、唐和騰勢D9等。
為了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長沙市工信局表示,將鼓勵比亞迪、上汽大眾等龍頭企業在長沙設立研發中心,加大研發投入,引入高端產品和核心零部件產業。同時,還將大力發展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技術,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