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國產品牌迅速崛起,外資品牌則面臨嚴峻挑戰。在這場巨變中,上汽集團作為曾經的行業巨頭,如今卻陷入了業績困境。
上汽集團近年來業績表現不佳,三季度營收同比大幅下滑26%,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了40%。其盈利能力也在持續惡化,凈利率已降至2%,創下了自200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上汽集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銷量方面,上汽集團同樣遭遇了重創。今年9月,上汽集團銷量僅為31.3萬輛,同比驟降35%。其中,合資燃油車業務更是遭遇了滑鐵盧,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大品牌銷量大幅下滑,曾經的行業霸主如今已風光不再。
上汽集團業績持續萎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燃油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頻發,導致上汽集團毛利率持續下滑。另一方面,上汽集團的三費費用率也居高不下,企業運營效率不佳,進一步加劇了業績壓力。
面對如此困境,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本應成為其救命稻草。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雖然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所布局,但整體進展緩慢,市場份額有限。上半年,上汽新能源車銷量為52.2萬輛,僅占全集團銷量的24.6%。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上汽集團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其主打的中高端品牌智己和飛凡并未取得預期的市場反響。而競爭對手如問界、特斯拉、理想等則憑借優秀的智駕能力和品牌溢價力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除了國內市場外,上汽集團還試圖通過海外市場來擺脫當前的經營困境。然而,海外市場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今年10月,歐盟委員會結束了對上汽集團的反補貼調查,決定對其征收35.3%的高額關稅。加之已經實施的10%基礎關稅,上汽純電動汽車在歐洲的關稅將高達45.3%。這無疑給上汽集團的海外市場拓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更為嚴峻的是,上汽集團還錯過了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最佳時機。在自動駕駛領域,華為的技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然而,上汽集團原董事長陳虹卻曾拋出“靈魂論”,拒絕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這一決策讓上汽集團錯失了依靠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大力轉型的絕佳契機。
如今,華為已賦能多家車企,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上汽集團則面臨著智能化、網聯化競爭的巨大壓力。其旗下的智己汽車雖然已交付了基于與外企聯合開發的IM AD智駕系統的NOA功能,但與市場公認最強的華為乾崑智駕ADS 3.0系統還存在明顯差距。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淘汰賽已經拉開的背景下,上汽集團需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來應對挑戰。只有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發展,加強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