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有關長城汽車與華為將攜手開展高階智能駕駛合作的傳聞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此,長城汽車首席技術官吳會肖在昨晚通過公開渠道進行了明確回應。
吳會肖在回應中指出,目前長城汽車與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尚未展開任何形式的合作。這一表態迅速成為了業界討論的焦點。
在吳會肖的回應之外,業界也開始探討為何會出現此類不實傳聞。分析認為,這類消息往往源自汽車品牌的粉絲群體或在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此前,上汽集團選擇不與華為在相關技術領域合作,就曾引發過廣泛討論,甚至在一些華為粉絲中產生了不解和質疑。然而,車企選擇自主研發智能駕駛系統或智能座艙系統已成為一種趨勢,長城汽車的選擇并不意外。
不可否認,華為在智能駕駛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市場競爭依然激烈。隨著電驅動技術的普及,汽車性能和操控逐漸趨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已轉向設計理念、品牌文化和智能座艙系統生態等方面。設計風格的相似性和品牌文化的共性使得車企需要在智能座艙生態和智能駕駛系統上尋求差異化競爭。
小米SU7的成功上市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依托自主研發的澎湃OS(原MIUI),小米SU7在智能座艙系統方面具備強大競爭力,銷量增速顯著。這也促使更多主機廠傾向于自主研發,以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這一趨勢,有華為粉絲提出疑問,為何主機廠不選擇與華為合作,而是選擇走彎路。然而,車企深知,將汽車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交給第三方供應商,將削弱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若所有車企都選擇將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系統交給供應商,最終將導致供應商掌控整個汽車產業,車企將淪為代工廠。
因此,車企選擇自主研發,是為了在未來市場中占據更多份額。長城汽車等車企的決策,是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華為雖然優秀,但在本土市場中,需要更多企業參與競爭,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智能汽車產品的價格合理化。
目前,智能駕駛技術領域競爭激烈,不僅有小米、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還有聞泰、全志、南芯等汽車芯片供應商,以及禾賽、大疆(Livox)、速騰聚創等激光雷達供應商。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利于汽車行業的繁榮發展。
長城汽車將如何布局智能駕駛技術,尚需時間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家車企都有自己的規劃,目標一致。未來,市場將見證各車企的技術路線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