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來,業界頻繁探討一個話題:“外資汽車品牌,尤其是德系巨頭,是否還能在中國市場重現昔日輝煌?”問題的答案,似乎并不明朗。
曾經,德系品牌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特別是大眾集團,憑借強大的市場影響力,穩坐銷量榜首多年。大眾中國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攜手,在國內建立了16家整車工廠,年產能超過540萬輛,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在豪華車領域,奧迪、奔馳、寶馬更是所向披靡,一度占據市場九成份額。
然而,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給這一格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不斷攀升,2024年前十月銷量已達832.7萬輛,同比增長39.8%,而傳統燃油車銷量卻同比下滑10.6%。面對這一趨勢,德系品牌顯得力不從心,其過度依賴傳統燃油車的戰略,在新能源浪潮中顯得格格不入。
大眾中國首當其沖,自2020年起銷量持續下滑,去年已跌破400萬輛大關,今年前三季度更是同比下滑26%,被本土品牌比亞迪超越。在豪華車市場,特斯拉的強勢崛起,以及理想、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的異軍突起,讓BBA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BBA前三季度銷量合計僅為150萬輛,同比降幅超雙位數。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從2019年的5.4%攀升至如今的23%,傳統豪華車市場格局被徹底改寫。在高端新能源市場,特斯拉、問界、極氪等品牌占據主導地位,BBA則顯得力不從心。即便寶馬在電動化轉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新能源銷量占比仍然較低,提升空間巨大。
在大眾市場,比亞迪的崛起對大眾中國構成了巨大威脅。比亞迪僅用三年時間,就從50萬輛的年銷量增長到300萬輛,成為市場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相比之下,大眾集團受制于德國總部決策,市場反應遲緩,電動化轉型步履維艱。雖然推出了ID.系列電動車,但高昂的售價和不具優勢的智能化配置,讓其錯失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先機。
如今,德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跌破20%,昔日輝煌不再。新能源市場的崛起,是德系等合資品牌份額流失的主要原因。插混產品憑借高性價比、無續航焦慮及親民的價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而燃油乘用車銷量則不斷下滑。
盡管德系品牌是率先向電動智能化轉型的合資陣營,但其早期的“油改電”策略難以應對特斯拉和本土品牌的純電布局。即便后續推出全新電動產品,也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目前,德系雖然占據合資電動車市場九成份額,但在整體新能源市場中份額不足一成。
比亞迪、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已瓜分新能源市場超八成份額,各細分市場格局已然改寫。比亞迪旗下漢、秦PLUS、宋PLUS等車型,以及特斯拉Model Y、問界M7、M9等車型,在各細分市場銷量榜上名列前茅,擠壓了德系傳統優勢車型的生存空間。
面對這一困境,德系品牌正在調整對中國市場的預期。大眾集團高管坦言旗下電動車在華“目前無法保持領先地位”,并認為能維持10%以上市場份額已屬不易。然而,受限于電動化轉型步伐緩慢,大眾集團在華維持10%份額的目標都面臨挑戰。
在豪華車市場,BBA也在加速轉型節奏,但更多是為了跟上中國市場電動化轉型步伐,避免掉隊。業內人士認為,德系品牌若想在中國市場重現輝煌,難度極大。最好的結果,或許就是能與中國品牌齊頭并進,這已是留在中國市場最理想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