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時趣研究院(ID:SocialTouch2020),作者:韓一個,授權轉載發布。
半個月前,年輕人們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后浪”。半個月后,年輕人們又多了一個新的tag,叫“入海的后浪”。
這都來源于B站一場聲勢浩大的營銷活動。如果說,一經發布便刷爆社交平臺,引發了極大的討論的《后浪》,是以老一輩的口吻向新一代年輕人表達了認可、贊美和祝福。
那么,這次獻給即將畢業的人們的《入海》,從畫面內容到歌詞,則是以年輕人的視角,向觀眾講了一個初入社會“躍入人海,各有風雨燦爛”的生動故事。
無論是「后浪」還是「入海」,兩部作品共同點是對話對象都是年輕人。截至目前,B站平臺上「后浪」的播放量已突破 2400 萬,輿論層面關于“后浪”的討論仍經久不息。而剛剛發布不久的「入海」播放量也已達 412 萬,并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熱潮。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B站在歡呼“奔涌吧后浪”的時候,知乎卻在討論“成為后浪有多貴”?
不少知乎網友表示:
“這不是我們年輕人的生活。我們想看創業,想看考研,想看解放軍守衛邊疆,想看程序員996,想看各行各業的年輕人在自己的崗位奉獻青春,想看留學生的眼淚,想看高額的房價,我們想看人生百態。”
而當B站的“后浪入海”,高喊“躍入人海,各有風雨燦爛”的時候,知乎又開始討論“怎么樣才能從「入海」變成「后浪」?
而對此,知乎網友又表示:
“如果說《后浪》展現的是時下幸運的,富足的年輕人的生活狀態。那么《入海》展現的就是時下普通的,甚至貧窮的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其實《入海》和《后浪》不是可以轉換的群體而是完全隔離并行的兩個階層”
同樣作為內容社區代表的知乎,卻有著大量對于B站「后浪」的另外一種解讀,不禁讓人產生疑問。
為什么在B站和知乎,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后浪”?
1.從平臺發展上看
知乎和B站幾乎誕生于同一時期,B站上線于 2009 年中,知乎推出于 2011 年初,幾乎是前后腳站在了移動互聯網興起的前夜。誕生之初,知乎定位相對嚴肅的知識類社區,B站則發力二次元,雖然定位不同,但二者都是瞄準某一圈層的、偏小眾的內容社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兩個平臺各自成長。從雙方最近的營銷活動來看,B站繼后浪又入海,想要在更廣泛人群中塑造口碑;知乎則變身“知媽乎”,推出了結構化的“新手媽媽”搜索結果頁,將新手媽媽人群在不同階段最關注的母嬰類內容做了整理,希望切入更多大眾細分圈層。
B站“急于出圈”,知乎“圈地自萌”。
2.從用戶體量上看
從B站剛剛發布的 2020 年Q1 季度財報來看,月均活躍用戶同比增長70%達到1. 72 億;移動端月均活躍用戶同比增長77%達到1. 56 億;日均活躍用戶同比增長69%達到 5100 萬。在此基礎上,B站的商業化能力也進一步提升。月均付費用戶數增至 1340 萬,同比快速提升134%。
而QuestMobile發布的《 2019 中國移動互聯網秋季大報告》顯示,截止到 2019 年 9 月,知乎平均月活僅 4865 萬(同期,B站的月活就已超過 1 億)。
而知乎和B站兩個平臺的頭部賬號粉絲量級相差更遠:根據知乎網友統計,截至 2019 年 6 月,知乎平臺百萬粉絲以上的用戶僅張佳瑋、李開復二人。
(知乎用戶統計數據,2019.6)
目前,這份榜單粉絲量前十的用戶中,張佳瑋、李開復的粉絲增長非常有限,張小北、李淼、warfalcon、田吉順則剛剛收獲了超過一百萬的粉絲。
如果說B站的行為是在“鼓勵二孩”,那么知乎則是在“計劃生育”。
3.從用戶構成來看
二次元起家的B站,聚集了更年輕的一代人。成立的前三年里,B站一直實行邀請碼制度,即便到了 2013 年對全社會開放注冊,也必須回答一百道以ACG知識為主的多項選擇題才能通過,對注冊會員的把控造就了B站早期濃烈的二次元氛圍。
根據第三方數據統計,2009- 2018 年B 站各分區視頻累計播放數和累計投稿數來看,目前播放量累計排行前六名的分區,分別是游戲、生活、娛樂、影視、番劇、科技。
來自:營銷實驗室
而知乎以高質量的用戶和專業級的問答內容起家,早期實行邀請制,最早只有 200 名種子用戶,知乎四位創始人關注的前 200 名去重用戶中,有 158 位顯示職業信息,其中創業者( 63 人)占比最大,其次是程序員( 27 人)、媒體人( 21 人)、產品經理( 17 人)、投資人( 10 人)、設計師( 10 人)、其他(藝術、教育等 10 人)。
最早的知乎用戶是典型的高知小眾人群,他們認真專業的知識素養構建起知乎專業、認真、友善的社區氛圍基礎。上線三年,知乎也只有 40 萬用戶。
直到 2013 年 3 月,知乎面向公眾開放注冊,不到一年,注冊迅速增至 400 萬。到 2019 年,用戶飛速增長到2. 2 億,累計超過 2800 萬個問題和1. 3 億個回答。
知乎發展成以內容為核心的青年社區,B站則變身年輕人娛樂休閑一體化社區。
總結
知乎和B站,一個圖文主導,一個視頻主導,放在一起比較,都是基于用戶共同興趣和行為模式而形成的內容社區產品。
同為UGC社區,以問答為核心的知乎,“問”、“答”缺一不可;但以視頻內容為核心的B站,真正的UGC內容還是UP主的投稿。畢竟,彈幕是一種文化,而非創作。
知乎用戶提什么問題、答什么問題、瀏覽哪些問答,主要是基于用戶的個人興趣、認識邊界、弱社交關系等。而基于“問題”的基礎傳播鏈條,使得知乎的單一內容很難出現“爆款”。
而B站的泛娛樂化氛圍,使得流量效益逐漸顯現,品牌方的注意力也在傾斜,比如釘釘在B站“鬼畜求饒”的一段視頻,目前的播放量已經超過兩千萬。阿里、騰訊、小米等企業賬號的官方鬼畜也越來越多,B站事實上成為了“Z世代”營銷的主陣地。
所以,當B站澎湃吶喊著“奔涌吧,后浪”,而知乎卻在詬病“爹味十足”,也可以看做是另外一種“理智與情感”的表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