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自動駕駛技術,這一曾經承諾讓駕駛者從A點到B點全程放松的夢幻技術,雖然在美國有所進展,卻始終未能真正實現全面商用。然而,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卻日益激烈,特別是中國的迅速崛起,給特斯拉等巨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近日,外媒insideEVs發表長文,深入探討了中國汽車制造商如何向特斯拉的技術霸權發起沖擊,特別是小米SU7的火爆表現,以及美國“25,000美元電動車”夢想的破滅。
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中國汽車制造商紛紛展示了最新的車載技術,向全球宣告特斯拉的領先地位不再穩固。小米首次亮相了其“車位到車位”智能駕駛功能,這一功能由AI訓練,旨在提供端到端的全方位駕駛服務,與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功能頗為相似。小米董事長雷軍親自直播試駕,并強調了實現這一技術對于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性。
“從起點停車位出發,到目的地停車位,全程智能駕駛。”雷軍在直播中介紹道,“這是當今輔助駕駛領域最先進的技術,特斯拉今年一月份在美國首次發布。我們的同行已經開始在這個新領域迎頭趕上。”
除小米外,極氪也推出了全棧自研的浩瀚智駕2.0以及面向高階智能駕駛的端到端Plus架構,并計劃年底前向全國用戶推送。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和長城汽車也展示了各自的人工智能輔助駕駛系統。
盡管各制造商的輔助駕駛系統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在競相提升技術,以在SAE圖表上達到更高的水平。特斯拉雖然在美國本土領先,但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激烈競爭,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強勁挑戰。
小米在電動車市場的表現尤為搶眼。其SU7車型自去年12月上市以來,銷量驚人,每輛車都迅速被搶購一空。小米已將其生產目標從76,000輛提高到130,000輛,創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記錄。這一成就對于一個直到2021年才開始涉足汽車領域的電子科技公司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勝利。
然而,小米的汽車業務目前仍處于凈虧損狀態,但考慮到其銷售的車輛數量,這一虧損并不顯著。華泰證券預計,小米將在2025年售出約40萬輛電動車,使其電動汽車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20%左右。
與此同時,美國“25,000美元電動車”的夢想似乎正在破滅。特斯拉等制造商已經放棄了生產低成本電動車的承諾,而關稅和稅收抵免政策也阻礙了廉價海外車型進入美國市場。汽車制造商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了最大化利潤,紛紛削減了低利潤車型的生產,導致新車價格飆升。
在自動駕駛競賽中,中國正在向美國施加巨大壓力。insideEVs認為,中國很有可能率先在普通消費者的車道上推出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這一預測無疑給特斯拉等美國巨頭敲響了警鐘,也預示著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的競爭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