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池騁知道嗎(ID:chichengknows),作者:池騁,授權轉載發布。
我將用五套邏輯,一共3300多字
分享一些關于自媒體變現的思考
1、基于「關系」的變現
2、基于「成本」的變現
3、基于「利潤」的變現
4、基于「資源」的變現
5、基于「成長」的變現
這五套邏輯,可以疊加和進階
即:你可以同時使用多套邏輯
另外,記得提醒自己
獨立思考,舉一反三
慢點讀完,定有收獲
老讀者都懂......嗯
1、基于「關系」的變現
這是自媒體變現的「核心奧義」
最簡單,卻很容易被我們忽略。
關系變現的邏輯,是這樣的:
你的自媒體賬號,只要「被足夠多的人,超級喜歡」,也不用太多......被100個人超級喜歡,怎么都能變現。
這個邏輯,衍生自10年前,KK(凱文凱利)提出的「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
任何從事創作或藝術工作的人,例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或作者等,只要能獲得1000位忠實粉絲,就能維持生活。
KK所定義的「忠實粉絲」,是每年愿意在你身上花「100美元」的人,可以用來購買你的唱片、畫作,或者付費閱讀你的文章等等。
而到了「自媒體時代」,可以更簡單粗暴了。
所以,不用1000位,100位超級粉絲就夠了。
100位超級粉絲,每人每年給你刷「一個嘉年華」,你能獲得「15萬」的收入;
100位超級粉絲,每人買你一次「999元」的咨詢,你能獲得「10萬」的收入;
100位超級粉絲,每人買1000的商品,按照傭金20%,你能獲得「2萬」的收入;
如果超級粉絲再多一些 ——
讓100變成1000,年入百萬,衣食無憂。
1000變成10000,千萬收入,悶聲發財。
沒錯。
如果你不希望“出圈”,并且經營得當,只靠一萬位超級粉絲,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是可以做到「悶聲大發財」的。而之所以說這套變現邏輯,大家不容易理解,原因也在這里。
你不在那個領域、你沒進人家的私域、你沒看過人家的互動,自然很難理解、也不相信,對方居然有這樣的鐵粉、如此強的變現能力。
抖音里的pk主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別說什么三七分賬、如數奉還。多是段子。
另外:如果你做的是「客單價高」、「高解釋成本」、「高信任成本」的產品或者服務,理解了這套邏輯,你才舍得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在「關系維護」上。
比如,更重的私域運營、更多的直播互動、更豐富的人格表現,從而避免「一門心思搞流量,一到轉化心拔涼」
而當你有了100個(甚至1000個)鐵桿粉絲之后,下一步該操心的,則是「成本」了。
2、基于「成本」的變現
先聽聽我的這個觀點,你認不認可:只要你的「流量成本足夠低、可批量復制」,怎么都能變現,只是變多、變少的事兒。
大部分「營銷號團隊」,都是這個邏輯。
海量做剪輯號、書單號、洗稿、搬運號。
他們可以「賣號變現」,賣了再做一個;
他們可以「帶貨變現」,走一單是一單;
他們可以「薅平臺的補貼」,積少成多;
他們可以「接廣告」,大號不接的那種;
當然了~~~
單純基于成本的變現模式,并不適合單打獨斗的自媒體人,尤其不適合“既把自媒體當成副業,又希望自媒體能改變命運”的人。
因為,這套邏輯不是“以小搏大”,而是偏向于“兢兢業業,賺取穩定收益”。
在這一部分,我真正想聊的是:
在「關系變現」的基礎之上,你要如何降低內容的「創意成本」,避免在做每一條內容的時候,都要挖空心思想選題。
控制創意成本,太重要了。
時間成本還好,只是肉體累一些;
創意成本不一樣,頭禿最為要命。
理想的情況就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創意形式」里,不斷做微創新、不斷替換其中的素材就行。
這也就是我在我的抖音,強調的八個字:
模式固定,素材可變。
拿我自己的抖音(池騁知道嗎)舉例。
創意形式(場景、元素、選題邏輯)已經非常穩定了。只要平時注意積累素材,每周更新三條,堅持兩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你有團隊的支持,當然可以做劇情類的賬號,每條內容都給用戶創造不一樣的驚喜;
但你就一個人。
每天挖空心思想選題、想創意,兩、三條內容不火,你還能安慰自己。要是十條、八條都不火,你很可能就心灰意冷了。
到這里,我們可以疊加一下了:
基于「關系 + 成本」,是非常適合“普通人”的變現邏輯。
即:沒有自己的產品、沒有成熟的變現模式,
就需要先把流量做大、做穩,才有機會變現。
而如果你不普通,或者通過以上邏輯,逐漸變得不普通了,請繼續看下去。
3、基于「利潤」的變現;
利潤 = 銷售額 - 成本
一個人做號,不考慮場地、人工的成本。那么,你會每個月花幾千、上萬、甚至更多錢,直接“買粉”、“買流量”嗎 ?
不是買僵尸粉、刷閱讀量。而是通過“購買公眾號進行合并”、或者投放“Dou+”。
我相信,大部分自媒體新人,不會做這件事兒。
因為大家心虛。你怕這些錢花出去,會打水漂。
可還有一些人,自己有十足把握 —— 賬號的流量和粉絲量,達到一定量級時,可以穩賺多少錢。
這個時候,就可以拿出計算器了。
如果一個平臺,既可以匹配你的變現模式,又能夠通過合規的渠道,穩定「賣給你」流量和存量,那它就是你的首選。
這也就是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說的:為什么抖音不簡單。Dou+的投放體系,太成熟了。
新人做抖音,是在「投機」,投算法的機;
高手做抖音,是在「投資」,投轉化的資;
以上兩者,都有風險。
但是,邏輯完全不同。
投機博概率,投資看效率。
另外:當你有了辦公室租賃成本、人員開支、器材采買,有甲方渠道、供應鏈資源、服務交付能力:
投放Dou+,將是你的必選項
因為,時間比Dou+貴多了。
你必須通過“投放Dou+”,快速驗證自己的產品和模式。
行,就要嘗試擴大規模。
不行,就快速調整迭代。
這也就是為什么:小白和高手的悲歡,并不相通
可遺憾的是:小白會和高手,面對同樣的“內容消費者”。普通用戶不會因為你是小白,就多給你點個贊、就多停留幾秒鐘。
自媒體,沒有新手村。
所以,當你讀到這里,如果心灰意冷、倍感焦慮,請務必繼續讀下去。接下來的兩種賺錢模式,適合所有人,更有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4、基于「資源」的變現;
如果你十分討厭“功利”這個詞,不需要「通過自媒體變現」,你可以忽略所有的套路、拉黑所有的自媒體老師(包括我)。
這個時候,你有可能變得更強大。
你會解開“商業模式”的束縛,你會丟掉“人設”的包袱,你會做回自我,分享自己真正喜歡、認為有價值的內容。
如果你發的內容,來自獨家思考、獨家經歷:哪怕發出去的999條內容,都是自嗨;只要有1條火了、出圈了,也許一輩子都夠用了。
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的,一篇文章刷屏朋友圈,從此卻不再更新的案例。又或者,一條短視頻大火,但后來的流量,卻又恢復到了原點。
千萬不要替這些人遺憾。
因為,對于許多人來說:一條超級爆款,雖然不能幫助Ta獲得足夠多的粉絲,卻能給Ta長期的人脈資源。
通過一條爆款,你讓許多人知道了你的才華,甚至主動「要了你的微信」。這些人當中,有行業大佬、有投資人、甚至還有你心中的男神女神、夢寐以求的合作伙伴。
哪怕你不再更新賬號,或者你未來一年的流量,都不及這一條爆款……但這些「資源」所給你帶來的賺錢機會,是長期存在的,甚至還要多于做自媒體的直接收益。
選擇這條路,當然也會有另一種可能
發1000條都沒火,10年就這樣過去了
說到這里,最后一種變現方式,呼之欲出 ——
基于成長的變現。
5、基于「成長」的變現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清楚了一個現實:那些通過自媒體,短期就取得成功的人,要么是在生活中天賦異稟,要么是在職場里自帶光環;
“普通人”,怎么辦 ?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的觀點始終是:
選擇價值穩定的賽道,「邊學邊做」
對于用戶來說:無論是2021年,還是2022年、2032年,學習某些領域的知識、觀看“吃穿住用”的評測、獲得情緒上的滿足,這些基本的需求,一直都在。
你可以從現在開始,買幾本書、搜搜知乎、看看B站、甚至報一些成熟且備受好評的課程,系統性的學習烘焙、學習穿搭、學習辦公軟件、學習財務知識、學習瘦身技巧,同時提升表達能力、鍛煉邏輯思維。
最后的最后,才是學習自媒體的套路。
當你用這樣的方式做自媒體:你的自媒體賬號,只是你成長的一個輸出源,但不是唯一一個。你為了做自媒體而學到的知識、獲得的提升,將賦能于你的方方面面。包括你的職場、你的生活。
移動互聯網,早已進入穩定發展期。10年之后,抖音、公眾號、B站、小紅書,大概率還活得好好的。
想清楚了這些,「反過來看」五種變現邏輯:成長 - 資源 - 利潤 - 成本 - 關系,你不僅會更加清楚變現的底層邏輯,更會降低現在的焦慮感。
長長的坡,厚厚的雪。
該是你的,就是你的。
希望這篇文章,讓你有所收獲。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