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在與某知名科技大廠工程師的深入交流中,一個關于電動汽車快充技術的獨特見解浮出水面。
當前,電動汽車行業正競相提升充電速度,而主要策略無外乎兩點:一是提高充電電壓,將平臺從400V升級至800V;二是增強電池對高電流的承受能力。畢竟,充電功率是電壓與電流的乘積,兩者同步提升,充電效率自然水漲船高。
然而,追求極致快充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隱患。長時間高負荷運行易導致線路老化,影響車輛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壽命。這不禁讓人思考,在眾多企業紛紛追求“無視壽命”的快充體驗時,真正考慮電動汽車長期耐用性和用戶體驗的企業又有幾何?
傳統燃油車在老化后,往往可通過簡單維修恢復性能,但電動汽車則不然。其復雜性要求在設計之初就必須預見并應對潛在風險,這涉及到了“工程安全系數”和“安全冗余”兩個關鍵概念。
以電池為例,當前行業主流為2C、3C電池,C值越大,表示電池能在更短時間內充滿,承受更大電流。而頂級5C電池,目前僅有東風嵐圖、理想MEGA、ZEEKR(除X系列)三家企業在應用,它們共同的特征是技術創新與安全至上。
快充如同給電池注入“強心劑”,犧牲長期壽命換取當下的便捷。但若能實現“超前冗余”設計,如電池配方、材料、設計理念均處于領先地位,即使具備7C、8C的極限充電能力,也僅開放至5C,日常充電控制在較低電流,那么快充對電池的影響將大為降低。
事實上,5C技術并不普及,僅因上述幾家企業的積極推廣而顯得常見。整個行業中,采用5C電池的企業屈指可數,主要原因在于高昂的采購成本。寧德時代作為頂級電池供應商,雖為5C電池的主要出貨方,但其裝機量僅占整個產業的不到1%,反映出多數企業在“安全冗余”方面的忽視。
快充技術還與充電樁息息相關。當前,第三代充電樁體系功率已提升至250kW以上,部分企業更是自建了360kW以上的充電樁,電流輸出可達350A以上。然而,即便是新鋪設的商業充電樁,普遍也只能提供約300A的電流,勉強滿足3C電池的需求。
隨著充電樁技術的不斷進步,電流輸出將進一步提升,屆時2C、3C電池的性能將難以滿足需求,其可靠性、穩定性及充電速度都將面臨挑戰。相比之下,5C電池在未來充電樁全面升級的背景下,仍能保持頂尖的充電速度及穩定性能,真正實現了快充技術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