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當下的汽車市場中,各大車企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采取相似的產品開發策略,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這種趨勢不僅體現在車型設計上,還蔓延到了SKU劃分和命名方式上。
近年來,造車新勢力在車型命名上大多遵循英文字母配數字的模式,如“Pro”、“Max”等后綴來區分高低配置,或是直接用數字構建產品體系。這種做法旨在網絡時代讓品牌更容易被記住和傳播。然而,隨著市場的飽和和競爭的加劇,汽車“撞名”現象屢見不鮮。例如,近期亮相的廣汽傳祺S7和鴻蒙智行旗下的智界S7,僅憑型號名稱已難以區分。
消費者在汽車平臺搜索特定型號時,經常會遇到多個重名但品牌不同的車型,這不僅增加了搜索難度,還可能導致一些產品被忽視。汽車“撞名”不僅可能引發車企間的“互蹭”嫌疑,更不利于消費者做出明智的選擇。面對這一現象,不禁讓人質疑:難道車企的命名資源已經枯竭了嗎?
事實上,汽車命名并非簡單的字母和數字組合,它背后蘊含著深厚的品牌文化和造車理念。從德系豪華燃油車時代的寶馬3系、5系,到奧迪的A/S+數字、SUV的Q/SQ+數字,再到日系車強調的文化元素和特定含義詞匯,汽車命名方式多種多樣,各具特色。這些命名方式不僅易于辨識,還能準確傳達車輛的定位和品牌形象。
然而,隨著造車新勢力的崛起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車企開始追求快速建立記憶點,紛紛采用英文字母加數字的命名方式。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
汽車“撞名”現象還可能與車企之間的“碰瓷”行為有關。一些車企為了搶占市場先機,故意采用與知名品牌相似的命名方式,試圖混淆視聽,誤導消費者。例如,蔚來與奧迪之間就曾因車型命名產生糾紛,最終蔚來在德國被禁止使用ES6和ES8的車型名稱銷售產品。
面對汽車命名同質化的問題,業內人士呼吁車企應重視原創設計,在命名上做出創意。中文命名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吉利、比亞迪等中系車企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獨特的中文命名方式不僅符合中國文字文化傳播的特點,還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車企在命名上的創新并非易事。一方面,英文字母和數字的選擇范圍有限,車型定義和命名背后的含義也大同小異;另一方面,車企之間可能存在相互“碰瓷”的行為,進一步加劇了命名同質化的問題。因此,車企在命名時應充分考慮品牌調性、造車理念和消費者需求,力求創造出獨特且易于辨識的命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汽車命名對于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具有重要意義,但好產品才是車企立足市場的根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和卓越產品力的車型才能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因此,車企在追求命名創新的同時,更應注重產品研發和品質提升,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
總之,汽車命名同質化現象是當前汽車市場面臨的一大挑戰。車企應正視這一問題,積極尋求創新之道,以獨特的命名方式和卓越的產品力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