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機動車事故定損新規程出臺,挑戰保險公司雙重角色
近日,某地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了一項重要舉措——《機動車車損鑒定操作規程(試行)》,旨在解決機動車事故定損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爭議,特別是針對保險公司既是定損方又是賠付方的角色沖突。
該規程的出臺背景是,機動車事故理賠流程復雜且充滿爭議,涉及事故真偽辨別、責任劃分、損失評估、維修技術及配件價格等多個方面。特別是在損失范圍和受損配件修復或更換的確認上,保險公司和被保險人往往意見相左,導致理賠過程漫長且充滿摩擦。
按照傳統流程,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需在48小時內通知保險公司,并報警等待交警處理。交警開具交通責任認定書后,保險公司會詢問事故詳情并安排定損員進行現場勘查。然而,這一過程中,被保險人往往對保險公司的定損結果和維修方案持保留意見,認為保險公司傾向于修復而非更換受損配件,以降低成本。
新規程對此進行了重大調整。規程規定,車主或權利人在要求保險公司賠償車輛損失時,需自行承擔車損價值的舉證責任。這意味著,車主或權利人需要自行收集事故現場照片、車輛拆檢照片、維修費用明細等證據材料。規程還強調,對于車輛損失提起訴訟的,應以維修完畢為原則,引導當事人維修完畢后再行訴訟。
這一改變打破了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事故定損中的雙重角色,將定損和維修方案的確認權交到了車主或權利人手中。然而,這也對車主或權利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證據收集能力。否則,一旦證據不足或舉證不力,可能導致理賠請求無法得到支持。
規程的另一大亮點是,它間接整頓了汽車配件市場的假冒配件和價格虛高問題。規程要求車主或權利人在提起訴訟時提交維修費發票、配件明細及價格明細等證據材料,這些材料需要經過車主和司法鑒定的雙重檢驗。一旦發現有假冒配件或價格虛高的情況,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不過,新規程的實施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確保“技術部門”的鑒定結果公平、公開、公正?規程中并未對此進行詳細說明。對于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車主或權利人來說,如何有效收集證據材料并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是一個難題。
盡管如此,新規程的出臺仍然被視為機動車事故理賠領域的一大進步。它打破了保險公司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痼疾,將車損的保險賠付回歸到了車險最原本的誕生初衷——為車輛在保險期間內可能發生的意外損失提供經濟補償。同時,它也間接促進了汽車配件市場的規范化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透明、公正的維修服務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