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廣州車展的喧囂中,與雷軍的小米展臺、余承東的鴻蒙智行展區相比,供應商展館顯得異常冷清。博世、商湯、大疆等行業巨頭紛紛缺席,令人不禁思考這場車展背后的供應鏈變遷。
據悉,今年廣州車展上,供應商們的缺席或許與汽車價格戰導致的成本壓縮有關。這場價格戰不僅讓車企們陷入困境,更讓供應鏈上的企業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行業巨頭到中小型供應商,無一不在尋求生存之道。
汽車媒體的從業者亦感受到了這股寒意。一位頭部汽車自媒體博主坦言,今年是他最后一次參加廣州車展,賬號商單的斷崖式下跌讓他不得不重新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
回顧2023年的上海車展,供應商們曾在那里上演了一場狂歡。從汽車芯片到擋風玻璃,數十家汽車產業供應商強勢亮相,展示了他們的最新技術和產品。然而,僅僅一年時間,這些供應商們便紛紛逃離了車展的舞臺。
在廣州車展和成都車展上,供應商們的身影愈發稀少。這不僅是因為車展從“重展示”轉向“重銷售”,更是因為汽車價格戰帶來的蝴蝶效應。車企們為了保住銷量,不斷壓縮成本,而供應商們則在這場博弈中艱難求生。
盡管面臨困境,但供應商們并未放棄尋求突破。一方面,他們努力提升技術水平,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
在廣州車展的供應商展區,一場名為“汽車配件用品跨境出海”的活動正在舉行。這標志著中國汽車供應鏈正在從“產品出海”向“供應鏈出海”轉變。海外市場或許將成為供應商們走出困境的關鍵。
以越南的Vinfast為例,這家新興汽車品牌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國軒高科、飛龍股份等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這不僅展示了中國供應商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也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總的來說,盡管在國內車展上供應商們的身影愈發稀少,但他們在推動中國汽車技術進步和全球化發展方面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未來的競爭中,誰能抓住機遇、迎難而上,誰就有可能成為行業的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