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電動汽車領域,鋰離子電池作為核心組件,其發展歷程可謂一部科技進步的縮影。自19世紀構思至今,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改善。
早期的鋰離子電池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宇航局于1965年開發的CuF2/鋰電池便是其中的代表,但其充電與儲存問題限制了廣泛應用。直至1974年,英國化學家M. Stanley Whittingham利用二硫化鈦(TiS2)作為陰極材料,研發出新型鋰電池,為現代鋰電池的雛形奠定了基礎。
然而,鋰電池商業化之路并不平坦。埃克森美孚在70年代末嘗試將這項技術推向市場時,發現其合成成本高且工藝復雜,同時電池還存在自燃風險。
幸運的是,1985年,旭化成公司的吉野彰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發現石油焦可以作為鋰離子電池的嵌入陽極材料,不僅結構穩定,而且成本相對較低。這一發現為鋰離子電池的商業化生產鋪平了道路。兩年后,吉野彰申請了相關專利,并于1991年與索尼公司合作,成功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商用可充電鋰離子電池。
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歷程中,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的誕生具有重要意義。磷酸鐵鋰電池于1996年由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其熱穩定性高,很快受到電動車行業的青睞。而三元鋰電池,即鋰鎳錳鈷氧化物(NMC)電池,雖于2001年才申請專利,但憑借更高的能量密度迅速崛起。
如今,中國已在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全球電池市場份額中占據了三分之二,展現出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