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隨著新能源車的蓬勃發展,車企間的營銷戰愈發激烈,類似于當年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局逐漸顯現。眾多新興力量涌入這一領域,紛紛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家PPT,炫耀各種數據,甚至創造出諸多新的行業術語,使得普通消費者在沒有專業人士解讀的情況下難以理解其真正含義。
近年來,因車禍而引發的車企與媒體之間的輿論爭議也屢見不鮮。其中涉及到車主不專業、第三方評測造假、技術方控制車企以及自媒體污蔑車企形象等諸多問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事件中,提出異議的一方往往遭到了車企的打壓或媒體壓制。
這種對輿情的嚴格導向與控制,使得新能源車市場上幾乎難以聽到異己聲音。新上市車輛普遍好評如潮,然而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卻令人存疑。畢竟,任何行業都不可能只有正面而無負面。
近日,一位海南網紅博主在直播中大膽點評了某款熱門新能源車。該博主曾從事警察職業,個性鮮明。他在購買并體驗了該款車的第一代產品后,卻在直播中表達了強烈的不滿。這一舉動讓不少消費者意識到,即使是風評再好的車型,也可能存在負面的使用體驗。當然,該博主也提到,第二代產品已經針對一代的問題進行了改進。
一位資深汽車業界人士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現在的新能源車企對批評聲音極為敏感,很容易采取打壓措施。因此,關于車輛的好壞,他建議私下了解而非公開討論。
中國新能源車行業的迅速發展固然值得欣喜,但這種對批評聲音的過度敏感卻令人擔憂。這種做法表面上是車企行業的操作慣例,但其中似乎也透露出國內互聯網大廠玩法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