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 轉型做視頻后,感慨用戶對視頻的熱情更高
- 內容的可能性
- 新支點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刺猬君,授權轉載發布。
熱愛“整活兒”的自媒體們,最近替那些只生產圖文內容的同行起了一個新名字——“古典自媒體”。
“古典自媒體人”在轉型的焦慮中,開始紛紛試水視頻創作。我們發現,還真有不少“古典自媒體人”,通過視頻煥發了第二春。
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工程師出身的劉皓宇,將自己近 2 年做的圖文內容賬號,定義為“營銷號”。
“因為自媒體可以賺一點小錢。” 2017 年,看中了自媒體網賺能力的劉皓宇,開始在某平臺上發表搞笑類文章。可硬著頭皮做了幾個月,賬號卻沒有什么起色,令他異常困惑。直到后來,劉皓宇才慢慢意識到問題出在了哪兒。
“當時一點都不懂,沒有原創的概念,隨便從網上找點段子和圖片湊一起,就是一篇文章了,完全在亂搞。”他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劉皓宇決定做出改變。他放棄了原有的搞笑內容,開始以“萌蛋人”為筆名,轉而在各大平臺發表自己平時更熱衷的歷史類文章。“畢竟是個文化人,要面子。”為此,劉皓宇一有空就啃起了各種硬核史料,“看《史記》,看《后漢書》,甚至有時候去翻論文。”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流量是上去了,卻依舊陷入了自我否認的負面情緒中。
“當時在某個平臺寫了一個族群叫吉普賽人,用了一個比較偏頗的標題,閱讀量就高起來了。”他回憶說,“最后有 140 多萬閱讀量,但我很不喜歡這篇文章。”
夸張的標題,斷章取義的故事,偏激的結論,一度成了劉皓宇文章的標志。這些“低質文章”幫他獲取大批流量的同時,還賺取了一筆相對可觀的流量費用,卻沒法得到他自己內心的認可,也幾乎沒法收獲多少真實的粉絲。
盡管初衷是為了賺錢,但此時的劉皓宇,早已對內容作品有了更高的追求。對此,劉皓宇不是沒有掙扎過。
“我曾經認真寫過一些自認為比較有內容的文章,但就是不行。整個過程其實還蠻痛苦的,因為真的不懂(該怎么寫好文章)。”劉皓宇說。
2019年,做了一年多圖文創作的劉皓宇,因工作繁忙決定停更。可他對內容依舊留有執念,開始在業余時間尋找優秀的內容作品,不斷總結反思。
然而,在這個時候,一條油管視頻創作者的視頻,改變了他的創作道路。
“頭一次知道歷史還可以這么講,讓我大開眼界,比國內所有同類型創作者都做得好。”劉皓宇回憶說,這位海外創作者為了宣傳某款三國主題的游戲,用“火柴人動畫”的形式,重新演繹講解了一段歷史,“我就想可不可以模仿它的模式去做。”
在視頻載體上,劉皓宇看見了另一種機會,可以通過一種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實現內容創作的夢想。
劉皓宇的總結反思此刻也有了結論。“我認為底層精神才是內容的核心,講大眾真正喜歡的故事,不然就和營銷號沒區別。”換句更通俗的話,那就是必須得創作出“人民大眾真正喜聞樂見”的作品。而這種“底層精神”,在圖文與視頻領域是共通的。
2019 年年底,劉皓宇花費了整整 3 個月的業余時間,學習了動畫制作與視頻剪輯。今年 1 月 10 日,賬號“萌蛋人”開始西瓜視頻上發布了講解三國歷史的動畫視頻。
截自西瓜視頻“萌蛋人”
盡管開山之作只有5. 8 萬播放量,但卻給劉皓宇的創作生涯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次,劉皓宇感受到了真實存在的粉絲,這是以前做營銷號時從未有過的體驗。
慢慢地,有人開始催更。個別脾氣暴躁的粉絲,甚至在長久沒看到更新后,會用一些激烈的言論催更。
“有人喜歡我的內容,很開心。但不好意思,真快不了。”劉皓宇說。
轉型做視頻后,感慨用戶對視頻的熱情更高
財經作家溫義飛也轉型做起了視頻內容。不過,他的轉型理由卻和劉皓宇截然不同。
“我做財經內容已經有 5 年了,套路比較成熟,已經很‘油’了。盡管套路寫作效率會提高很多,但是創作熱情和刺激感會慢慢消散,對我這樣全憑熱愛的創作者來說挺致命的。”溫義飛向刺猬公社坦言。
溫義飛投身文字內容創作的這五年時間內,完成了一本名為《腦洞經濟學》的書,貢獻了無數篇專業的財經文章與回答,在某圖文社交平臺上獲得了 73 萬粉絲。
但隨著創作激情的消退,從 2019 年開始,溫義飛的更新速度也漸漸放緩了下來。
“我依然認為寫出來的東西觀眾應該會看,并可以給觀眾帶來價值。但對我本人來說,這種創作寫得熟了,已經很難再突破自己了。我本來想慢慢放棄這一塊,開始關注做一些其他事情。”溫義飛說。
今年 3 月,因疫情被困武漢的溫義飛,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嘗試了視頻內容的創作。
背景音樂、視頻畫面、剪輯節奏,這些全新且陌生的創作因素伴隨著困難與挑戰一起涌現,令溫義飛重新找回了創作內容的激情,最終成果也超乎了他的想象。
“兩個月前,當你上傳第一個視頻的時候,已經做好準備,萬一撲街,就否認那是你的作品。如今看來,當時的視頻水準還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可是結果呢,你又一次被大家的熱情所震驚了。你笑著看完了每一條評論和每一個彈幕。久違了,那種夜不能寐去打磨作品的感覺。”他在最近的一條視頻自述中說道。
截自西瓜視頻
溫義飛漸漸發現,用戶對視頻的熱情,遠超過去任何一篇相同傳播度的圖文,這也成為了他目前創作的動力之一。“不論是粉絲點贊也好,反饋也好,明顯頻率都會比圖文內容要高。”
他還和“萌蛋人”一樣,罕見地遇到了催更的情況,這是溫義飛在創作圖文內容時期幾乎沒有遇到的事情。雖然他在西瓜視頻上粉絲量才6. 3 萬,但因為西瓜視頻分發邏輯的不同,所以有些內容爆發力驚人。
4 月,溫義飛在西瓜視頻上傳了一個關于比特幣的視頻,播放量瞬間突破 300 萬,是上一個視頻的 100 倍左右。但他卻告訴刺猬公社,這個比特幣主題視頻,在其他視頻平臺上統統撲街了,還遭致了不少差評。
截自西瓜視頻
“我們也有點懵。但通過這一系列嘗試之后,我們也慢慢對各個平臺的多樣性有了一定的判斷。”溫義飛說,自己每一期選題,都會根據不同平臺的調性,做出一定的微調。
他嘗試后發現,西瓜視頻跟他內容契合度相當高,因為西瓜視頻打通了今日頭條,用戶類型圈層豐富,用戶的年齡層也很多元,因此他在制作視頻時,會盡量使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少用只在特定圈層流行的網絡語言。
內容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飛岸發現,自己一開始有些低估了視頻用戶的認知水平。“以前都說很多網友沒有上過大學,但我通過他們的評論,發現還是有一些內容的,有理有據,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個熱點出來,大家都在談,但是很多人談的只是現象,所以我是想結合熱點問題,談一些深度內容。”張飛岸說,“我個人學術研究方向是美國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功能,所以能挖掘地比較深。”
同樣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張飛岸暫緩了圖文寫作,轉而通過視頻的方式來創作內容。但她沒想到的是, 5 月 25 日在西瓜視頻上發布的第一個視頻,就擁有了 386 萬的播放量。西瓜視頻用戶的認知水平,令張飛岸有些驚訝。
不到半個月時間,賬號“飛岸老師”已經擁有了5. 8 萬粉絲。
但對她來說,業余時間運營自媒體,初衷并不是為了經濟目的或是做到多大體量,單純是希望有一個能與外界交流的平臺。“能夠交到真朋友才是最重要的。我不追求粉絲量最多,但希望粉絲跟我關系是最好的,且都是真人,而不是其他一些平臺上的僵尸粉。”
張飛岸作為一名大學副教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樂意聽她上課,而不僅僅是只有學生群體。“一個視頻如果播放量超過 100 萬的話,就有 100 萬人在聽你講課,這種感覺還是很好的。”
每一個創作者的動機不一樣,對平臺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在這大前提下,西瓜視頻給不同類型的優質內容創作者以相應的幫助,成為了他們破圈過程中的一大助推力。
“飛岸老師”的所有出鏡視頻,其實都是由平臺方西瓜視頻負責剪輯的。畢竟創作內容只是張飛岸的一個副業,大學教授工作異常繁忙,沒法投入過多精力進去。劉皓宇和溫義飛的視頻在出圈過程中,也得到了西瓜視頻的流量扶持。
當作者與平臺共同助推的優質內容“量變”到一定程度時,就有可能產生“質變”,誕生全新的可能性。
新支點
今年 5 月,劉皓宇辭掉了他的工程師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視頻內容創作者。“在公司里發展前景很有限,只是一個可替換的勞動力而已。如果做內容的話,只要一步步走對了,慢慢運營,發展會非常好。”
在西瓜視頻上,劉皓宇的故事并不是個例。
在這個擁有豐富視頻生態與超高用戶活躍度的平臺上,在過去一年時間內,發視頻作者數增長了282%。其中 10 萬粉絲以上的作者,多了足足47%。
西瓜視頻上的科普內容能夠出圈,也和視頻用戶的內容消費需求升級有關。
除了娛樂、獲取資訊的需求外,用戶同樣渴望能獲取更加專業的知識,這一功能在過去通常是由硬核圖文內容承擔的。
近期發布的《圖文作者跨體裁趨勢報告》中提到,泛知識類視頻在供給和消費兩端的增長,都領跑其他類型內容,并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2020 年第一季度,泛知識類視頻數量提升了33%,發視頻作者數和用戶播放量更是增了一倍多。
截自《圖文作者跨體裁趨勢報告》
在眾多視頻平臺中,西瓜視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寫字人視頻化轉型出圈的一個有力支點。
這個此前多少被忽略的支點,價值正在被重新發掘,因為它提供了新的想象力——擁有巨大的流量池,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潛在用戶規模;此外,智能推薦技術,也意味著只要用心經營,就能找到匹配的用戶。
在圖文創作平臺“二八效應”愈發顯著的當下,視頻平臺的“大航海時代”方才開幕,寫字人的轉型和遷徙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