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低空經濟領域,曾經被譽為飛行汽車界“明星”的Lilium公司近日宣布破產,引發了全球科技行業的廣泛關注。這家累計融資超過百億的行業佼佼者,終究未能逃脫資金困境,走向了沒落。
Lilium的破產并非毫無預兆。盡管該公司曾宣布其全電Lilium Jet完成了首次系統啟動,顯示出技術上的重大進展,但長期的資金壓力和無法實現商業化運營最終導致了這一結局。與此同時,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
以海外的Joby和Archer為例,這兩家公司不僅獲得了巨額融資,還在技術突破和新品發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Joby近期得到了豐田汽車的額外投資,用于支持其電動空中出租車的認證和商業生產。而Archer則與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簽訂了價值10億美元的eVTOL飛機訂單。
國內低空經濟領域同樣迎來了投資熱潮。吉利旗下的沃飛長空今年完成了B輪數億元融資,創下了近兩年國內eVTOL行業單筆融資的最高紀錄。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也選擇投資峰飛航空,共同研發eVTOL航空電池。
在這樣的背景下,Lilium的破產顯得尤為引人深思。除了企業自身的運營問題外,缺乏產業鏈和政策支持也是導致其走向衰敗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國內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展則得益于政策的逐步松動和產業鏈的完善。
以小鵬匯天為例,該公司近年來在eVTOL細分賽道取得了顯著進展。其自主研發的“陸地航母”飛行體近日首次實現載人試飛,同時其飛行汽車智造基地也正式破土動工。
國內多個省市也紛紛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以支持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然而,盡管國內低空產業在融資、產業鏈和政策支持方面具備較大優勢,但整個行業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低空經濟的監管政策尚未完全明確,企業在市場拓展和商業化運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同時,關鍵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的突破也是行業發展的巨大挑戰。因此,對于國內外低空經濟玩家們而言,吸取Lilium破產的教訓,注重技術創新與商業化落地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