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不二研究(ID:bueryanjiu),作者:昔年,授權轉載發布。
過去,撿漏臨期食品是習慣精打細算的老年人的專利,但現在,一大批年輕人開始熱衷于購買臨期食品。臨期食品成了年輕人的新寵。
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中表示,每年有210萬人在淘寶網購臨期食品,相關零食店鋪達到近萬家,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
這樣的消費熱潮背后,是年輕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與反消費主義意識的崛起。但當熱潮褪去,臨期食品又將走向何方?
反消費主義愈演愈熱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
據《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保質期剩余20%~50%的臨期食品,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響,反而會迎來一輪新的銷售高峰。這也叫做“臨期效應”。
在豆瓣平臺上,“我愛臨期食品”小組成立僅僅一年,成員已經暴漲到8.6萬人。
正如小組簡介所言:“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在這里,許多網友自發“安利”自己購買過的臨期食品,分享“踩到的雷”與身邊的臨期食品店。
3塊錢的依云礦泉水,1塊錢的樂事薯片,5毛錢的好麗友熊貓派等打到“骨折”的零食比比皆是。
為什么年輕人會愛上購買臨期食品?
這當然并不是因為年輕人變窮了。事實上,購買臨期食品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收入并不低的都市白領。
大量臨期食品線下門店集中在大城市的繁榮商圈之中,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低收入人群聚集地。例如主打進口臨期商品的好特賣HotMaxx,其目標用戶就是以都市白領為主,布局在上海虹橋、北京三里屯SOHO等中高檔商圈。
省錢僅僅是表象,年輕人購買臨期食品真正的內核是性價比——即用更低的價格去實現消費期望。他們既希望“對自己好一點”,又不愿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通過正常渠道購買的大部分臨期食品,貯存得當,基本都沒什么安全問題,大可以放心食用,盡管可能會在營養物質、色澤、口感等方面有所欠缺,但相比其便宜的價格,足以給年輕人帶來薅到羊毛的精神滿足。
這也跟年輕人日益轉變的消費觀念脫不了關系——這一代年輕人正變得越來越理智,他們正在以理性地消費方式去抵抗消費主義。
以往,買折扣商品,總給人一種不體面、貪便宜的感覺。如今,“撿漏”、“薅羊毛”則光明正大的成了一個人標榜自己精打細算、會生活的褒義詞。
這一點同樣體現在豆瓣上。去年10月在豆瓣上成立的“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如今人數已達27萬,“不盲目跟風,不被消費主義裹挾,做消費主義市場的逆行者!”的小組宣言鮮明代表了這部分年輕人的態度。
在小組中,網友們積極分享買過的踩雷品、智商稅品、偽需求品,積極幫助小組成員省錢。
可以說,從精致主義,到追求性價比,再到撿漏、薅羊毛,“反消費主義”已經成為年輕人一種潮流的生活方式。
也許購買臨期食品,并不能讓一個人真的省到多少錢,但至少,購買臨期食品,成了年輕人的快樂調味劑,能夠給他們的疲憊心靈帶來“高性價比”撫慰。
此外,隨著年輕人生活理念的轉變,買臨期食品又有了更多的附加意義:不僅能省錢,還意味著支持環保、更懂生活,更“值得提倡”。
總之,當越來越多的人的年輕人開始鐘情臨期食品,并直呼“真香”的時候,恰恰說明年輕人開始冷靜下來,選擇真正需要的東西,不再被消費主義浪潮裹挾。
臨期食品站上風口
其實,臨期食品的出現并不是新鮮事。
根據半熟財經報道,實體商超和電商平臺出于庫存壓力和各方面成本的考慮,通常會拒絕接收保質期過了2/3的國產食品和保質期過半的進口食品,個別商家的標準甚至更為嚴苛;而在一般的便利店,每周則要更換20%以上的商品,銷量不合預期的就會被下架。
這些被下架的食品會重新入庫,連同其它被拒收的食品一起,積壓在廠家、經銷商等手里,從此淪為“臨期食品”,流入線下或者線上的臨期食品折扣店。
但是臨期食品系統地、正規地出現確實是在近幾年。疫情的催化導致臨期食品市場不斷擴大,加之消費者反消費主義及環保理念地覺醒,買臨期食品突然就成了新一輪的“爆款生活方式”,臨期食品行業也隨之火熱。
如今,“臨期”二字背后,是一個價值上百億的食品消費王國。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達3萬億元,市場規模巨大。從供給側來看,每年都有大量的產品流入臨期食品行業,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規模也已突破300億元。
面對這個上百億規模的市場,以及不斷擴大的消費群體,商家與資本也在加速入場。
從2016年開始,好食期、好特賣、小象生活、Boom Boom Mart等各種新興臨期消費商家,不斷涌現。
線上渠道以好食期和甩甩賣為主。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好食期母公司多維度公司于2018年獲得阿里巴巴獨家領投的1.1億元C輪融資,甩甩賣也于2019年3月獲得3500萬元戰略投資。
線下渠道主要以連鎖折扣超市和自營店為主,比如好特賣主要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城市布局,據半熟財經披露,其最新項目合作書顯示,好特賣全國門店數量在170家左右,僅上海就開出了80多家;天眼查數據顯示,好特賣自2019年至今已完成5輪融資。
當人們以為“搶打折牛奶”“買促銷面包”都是專屬于老年人的快樂源泉時,當代年輕人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省錢秘訣。
臨期食品能長久嗎?
雖然已經站上了“風口”,但臨期食品的生意或許也沒有看起來那么美好。
一方面,是供方的不穩定。
在臨期品市場,貨源是核心命脈,而一般能直接從廠家采購拿貨的,都是大經銷商。大多數的臨期食品商戶,并沒有穩定的拿貨來源。他們拿到的貨,可能由多種渠道“拼湊”而來。
在缺乏足夠穩定進貨渠道情況下,商家往往只能有什么賣什么,這就導致了臨期食品貨源和品類的不穩定性。
再加上保質期的壓力——臨期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一系列流通環節,每一環都頂著保質期的壓力在賽跑。
而且,臨期食品的一大貨源是“不受歡迎的產品”。這既包含大牌里的小眾口味新品,也包含不知名的國產小品牌,以及沒什么人認識的進口商品,這些產品在未取得預期市場表現時,都會產生巨大的庫存擠壓,從而成為臨期食品的貨源。
這類不受歡迎的產品,在臨期零食中也較難銷售出去。以一家專賣臨期食品的淘寶店為例,其銷量最高的往往是大牌或有一定知名度的食品。
此外,臨期食品品質往往參差不齊,存在質量安全隱患。虛假宣傳、以次充好、過期食品被重新包裝成臨期等現象也屢見不鮮。
在豆瓣“我愛臨期食品”組內,就有大量用戶發布“避雷”帖:“明明標注還有兩個月,送來只有一個月保質期”“明明是臨期,但是卻按照正價售賣”“明明已經過期,卻還說是臨期”……各類問題,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是買方的不穩定。
根據艾媒咨詢《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購買臨期食品的人都是沖動消費。
要么只是專門去蹲大牌的折扣,要么沖動消費囤貨。這樣的需求能持續多久,誰也沒法保證。
事實上,上述報告還顯示,在購買臨期食品的消費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數購買頻率少于每月一次。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渠道比較分散,通常是在購物過程中偶爾遇到就會購買,目前養成定期囤臨期食品的習慣的消費者相對較少。
而且,對于部分消費者而言,被價格刺激后產生的沖動消費,不僅沒有省錢,反而浪費更多錢。因為囤積太多,而臨期食品又具有時效性,結果往往很難在保質期內消耗完。尤其是鮮牛奶、新鮮果汁、現做蛋糕或面包、冷鮮肉等保質期較短的食物,一旦過了保質期就會引發風險。
說到底,“低價”固然是臨期食品動人的核心,但“需要”也同樣重要。
逐漸回歸理性消費的年輕人,追求著物美價廉的臨期食品,但長久看來,臨期食品不是剛需,消費承受力有限,不確定性因素如貨源、安全等仍然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未來,如何提升消費者的認可度,實現行業的規范化、規?;l展,將成為臨期食品行業需要思考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