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域運營的三大誤區:
- “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
- 寫在最后: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私域運營指南(ID:newrankco),作者:焦逸夢,授權轉載發布。
說起私域流量的好處,恐怕絕大多數人都能張口就來:
“私域流量是可以反復利用的,可任意時間、任意頻次,直接觸達。”
“私域流量‘是一次努力,終身免費’。”
“私域流量可以小博大,賺取高額利潤。”
等等,私域流量確實有一些優勢,但如上說法是不是把私域流量當神丹妙藥了?
一個新銳消費品牌的操盤人,在運作了幾個月的私域流量后,卻畫風突變,宣稱: 2020 年集中力量回歸天貓!私域流量作為補充渠道。
長期研究私域運營與公域營銷的私域運營指南(ID:newrankco)認為,風口之上,私域流量難免會被過度解讀,確實有不少新興品牌靠私域流量崛起了,但真相是要想把私域流量做起來也并非易事,并且,私域的運營也離不開公域。
(私域流量和營銷的百度指數對比)
私域運營的三大誤區:
一窩蜂涌進來做私域流量的商家,其中有很多人都并不真正理解私域流量是什么,所以很容易踩坑。
1、盲目跟風,把私域流量當“神丹妙藥”
讓我們先回到開頭那個做了一段時間私域流量后,又回到天貓的主人公身上。
這個案例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倪叔的思考暗時間”,主人公簡稱剛哥,剛哥操盤了一個新興的消費品牌,但一個新品牌想快速跑出來并不容易,特別是像在傳統大商場和淘寶天貓這種成熟體系中,于是剛哥在過去兩年一直奔走在新興的流量渠道。
比如,剛哥也搭建了自己的私域流量,很多一線人員也都背上了拉人的指標,盡可能地將認可產品的用戶加入微信里,加入購物群里,但幾個月運作下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1)真正會認可品牌并留存活躍下來的用戶基數很少;
2)在這批用戶身上,確實可以做到更高的銷售利潤,但結合私域的搭建和維護成本,這一數值并不喜人;
3)靠私域獲得的銷售體量并不大,完全無法支撐全年的業績目標;
正因如此,剛哥決定回歸天貓。
由此也證實了,私域流量并非神丹妙藥,其一,私域流量也是需要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開發小程序、買工具要花錢,建微信群請專人維護要花錢;其二,可能并不是所有品類、所有企業都適合做私域運營。
剛哥自己也反思到:“和完美日記這樣的、本身就是為了社群等私域場景設計的網紅品牌相比,我自己的品牌無論是品類特性、產品定位,還是對線下市場的依賴程度都和完美日記有著本質區別。基因不同、模式不同,很難要求團隊取得相同的佳績。”
(粉絲在新榜社群里討論)
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做私域,做私域運營的投入產出比,你算得過來嗎?
前段時間,一個粉絲問了一個問題,客單價40- 50 元的產品有沒有私域做成功的?
她有從電商平臺來的精準流量,但擔心客單價過低,無法覆蓋私域的人工成本。筆者認為,她的擔心不無道理,對一個普通商家來說,投入產出比的確很重要,不得不精打細算。
而結合私域運營指南(ID:newrankco)過往采訪的私域做得比較成功的案例來看,高客單、高頻次的產品恰恰比較適合做私域。
私域業績高達總營收70%的一家古裝攝影文化品牌盤子女人坊,它就擁有一個 600 人的電商銷售團隊,當然它的客單價也較高,線上平均客單價高于 2000 元,而實際進店的顧客客單價多能達到 6000 元以上。而一個在去年 10 月剛在盤子女人坊拍完古裝照的朋友,最近告訴筆者她又要拍一次了。
另一個主做半永久紋眉的品牌蜜斯,團隊雖然只有幾個人,但僅憑 2 個個人微信號、沒花一分錢做廣告,將復購率做到了80%,它的客單價也在3000- 4000 元左右。而紋眉其實1- 2 年才會做一次,是個天然低頻的產品,但蜜斯還加了其他產品線,如美甲、美瞳線等產品,來提高購買頻次。
即便還有些品類如生鮮等,客單價雖然沒那么高,但有著精準獲客的能力和十足的供應鏈議價優勢,所以,做私域也有機會。
所以, 360 行不同行業不同品類,商業模型、客單價、購買頻次、消費場景都存在很大差異,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去摸索去一點點做私域流量,而不是將私域流量奉為仙丹,以為將工具搭建了、人力投入了,就自然能有好業績,這是不現實的。
2、指望靠私域“走捷徑”,卻不重視更精準的公域流量的轉化
雷軍曾經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確實如此,可隨著進入私域流量的玩家越來越多,這種紅利恐怕早已不復存在了。
有些公司,是沖著捷徑來做私域的,然而運營基本功不扎實,連公域流量里(如淘寶、外賣平臺、京東)的根據“搜索、猜你喜歡而來”等較為精準的流量都把握不住,因為產品本身或詳情頁沒有做好,導致流量白白流失。
花費大量財力和人力去做私域流量,圈一批需求不明確的用戶來,這時的轉化就會好了嗎?
自然不會。
并且,距離這個事情也具有兩面性,距離近了,看得自然更清楚,可如果你運營基本功不足,那不就是直接把缺點暴露了在用戶面前?用戶還不流失?這反而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得不償失。
所以,對有些火候還沒到位的商家來說,公域流量可能才是投入產出比更高的渠道,省去了高投入、營銷、運營等成本,效果也更好。
私域運營指南(ID:newrankco)采訪的大多數成功案例,都是公域與私域并重,營銷與產品齊飛。私域流量縱有種種好處,但畢竟私人且封閉,需要到平臺源源不斷地撈取公域流量來。
“必須先做好公域流量,才能有私域流量,沒有公域流量的經營,私域流量也就沒了來源。”
“比如短視頻平臺就是公域,如果想做好,就需要抓緊跟上它的風潮,快速組建團隊,盡快更新迭代短視頻作品。只有抓住這個機會,才有可能占住流量,不然到后期機會窗口會越來越小。當引流至私域之后,需要用心做好沉淀和服務,包括對每一位客戶的責任,他們買的每一份東西,從選品到售后到服務,都要做得很細致才能積累出優質的私域流量,否則客戶就會流失掉。”
魔兮美創始人、特效妝博主少奶奶Nicole的這段話,把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關系講得非常明晰了,公域是私域的來源,公域、私域要結合來做,而私域流量的運營也沒什么捷徑可走,反倒要求更高,你要用心服務好每一位客戶的服務,要做得非常精細化,這些躺在你微信列表里的好友才能真正成為你的私域流量。
看到這里,你還覺得公域流量不重要,僅靠私域流量就能走捷徑?
要知道,董明珠為了給格力做直播賣貨,把所有平臺都上了一遍,從快手、抖音、京東,到6. 1 日的淘寶直播;而據 618 天貓平臺統計,有超過 600 名CEO總裁加入了直播帶貨;宜家甚至逆潮流入駐了天貓。
如果公域流量不重要,這些CEO總裁為何不在自建的APP直播,還要在各大流量平臺游走呢?
3、將私域流量理解為“微商”,而建私域流量難度不低于建一個公司
去年有句話很火:“我把你當朋友,你卻把我當私域流量。”
這里說的就是一個流量收割思維,和用戶思維的問題。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上班路上坐個地鐵有廣告,下班途中等個紅綠燈抬頭也是碩大的廣告牌,連休息時追個劇都有片中廣告,廣告已經占據了生活的縫隙,當你加了一個人,打開朋友圈,一看又是滿滿的廣告,你這個時候還有深度了解這個人的興趣嗎?估計沒了。
相反,如果你打開一個人的朋友圈,就是干貨分享、真情感悟,或者是美人美景,你舍得屏蔽掉嗎?恐怕也舍不得。
然而,有些公司卻一上來就招一些幾千塊的運營或實習生,開始瘋狂養號、在朋友圈刷屏發廣告,把用戶不由分說地拉進微信群里,繼續發廣告,這種微商式的做法,讓用戶不堪其擾,只能將其當微商拉黑。
雖然已經到了互聯網下半場,有些公司還是流量收割思維,把用戶當傻瓜,瘋狂洗流量,讓用戶在原本能放松的社交平臺上,也得不到一片凈土。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割,那么從一開始你就輸了。
那,有的運營會說了,那我在私域流量投入,就是為了有成交、有業績的,又不是來風花雪月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該怎么辦呢?
對于私域運營中發朋友圈這個基礎動作,里面就有很多方法論,比如有人說,“我發的朋友圈中,生活的部分比工作還會多”;還有人會統計一個比例,生活、工作等各種內容在朋友圈里占據這樣的比例才合理。
而對于那種私域流量已經貢獻了相當比例營收的公司來說,私域的運營更是上升到了戰略層面,更加體系化和系統化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有人說,建私域流量的難度不低于建一個公司的原因。
私域運營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更高的內容、銷售、運營的能力,對企業創始人來說,流量的投放,也不是簡單地盯著渠道,而是要做一個全域流量的操盤手。
“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
而是加速自殺!”
私域運營指南(ID:newrankco)認為,私域流量這三大誤區的背后透露出了,疫情發生以來,不少創始人和個人的焦慮、恐慌與浮躁。企業最重要的任務是增長,而增長背后的效率也同等重要。
對此,嘉御基金合伙創始人兼董事長、前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衛哲有過精彩分享:
“很多人在做計劃時,永遠是講“我規模有多大”、“我今天有多大”、“我未來會做得有多大”,還有“我有多快”。
但從來沒有說:我效率有多高——我今天效率有多高;未來隨著我多快、多大以后,我的效率有多高。
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效率。一個互聯網公司沒有人均 10 萬美元的利潤貢獻,就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公司。大和快的背后,是效率。
不要被互聯網這層外衣給迷惑了。商業的本質,除了增長以外還有效率。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而是加速自殺。
而運營增長顧問、千萬級爆品課操盤手“花無缺”也發表了看法:
“資本熱的時候,很多拿到錢的快公司都掛了。反而很多慢公司,活下來了。
快,意味著激進,風險更高;慢,意味著保守,安全性更高。但快,就一定意味著增長率很高嗎?
增長可以從 3 個維度看,增長率、增長規模、增長速度。
一般來說,資本熱的時候,都會追求增長規模和速度,但卻忽略了增長效率,比如獲客成本和投入產出比。
而慢公司,比較追求投入產出和資源投入的利用率,所以規模速度,就慢了。但也有一些公司,短期看效率不高,但拉長時間看,有復利效應。”
他談到,私域運營的效率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部手機,是資產,一部手機上管理了 5000 個好友,是用戶資產。折算下來,一部手機,如果帶來一年 200 萬收入,硬件+運營成本僅 10 萬元,值不值得投資?在做決策之前,做私域流量之前,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認真地、清晰地算清楚這筆賬。”
寫在最后:
“上天為你關上一扇窗的同時,也會打開一扇門。”
當公域流量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時,私域流量漸漸火熱,對有些會運營的公司來說,私域流量猶如命運饋贈的禮物一般,于水深火熱中解救了自己;而對于有些,還停留在流量收割思維中的人來說,私域流量則不僅并沒有什么不同,反而還會加速自己的衰敗。
私域流量雖然火,但它從不是孤立的,它與公域營銷、與效率、與增長都密切相關。任何只鼓吹私域流量的,要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