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國內汽車行業近年來因新能源汽車的異軍突起而陷入激烈的價格戰。這場競爭不僅影響了車企的利潤率,還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沖擊。根據乘聯會的數據,從2020年至2023年,汽車行業的利潤率逐年下滑,今年前三季度更是降至4.6%,創下近10年來的新低。
盡管汽車銷量在穩步增長,但越來越多的車企卻陷入了虧本賣車的窘境。例如,問界新M7 Pro和智界R7的售價雖高,但每賣出一輛車,企業卻面臨著數萬元的虧損。小米汽車和極星汽車的情況更為嚴峻,單車虧損額高達數萬甚至數十萬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價格戰已導致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高達1380億元。在追求銷量與利潤之間,車企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抉擇。一些車企為了提升銷量,不得不犧牲利潤,而這種做法對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價格戰中,并非所有車企都遭受了打擊。部分車企通過戰略調整和優化,成功實現了逆勢增長。比如比亞迪和長城汽車,前者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后者則創下了歷史新高的營業收入和翻倍的利潤。然而,也有車企如廣汽集團和上汽集團,雖然仍保持盈利,但利潤卻出現了下滑。
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許多車企開始尋求戰略收縮和品牌融合。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和廣汽集團等紛紛宣布將旗下品牌進行整合,以集中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這種趨勢被行業專家視為好事,有助于企業聚焦產品研發、降低成本并提升單個品牌的銷量規模。
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企業卻在這場價格戰中表現出強勁的盈利能力。雙林股份等零部件企業以及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均實現了凈利潤的顯著增長。這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這些企業在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然而,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當前汽車行業的利潤主要依賴于出口和上游產業鏈。隨著新動能的持續培育壯大,電池頭部企業利潤豐厚,但其他大部分企業的盈利情況卻不容樂觀。未來,部分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