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突破,我國汽車行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其他三個部門,選定了9家汽車制造商和9家使用單位,共同在北京、上海等7個主要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的準入與上路測試。
據公安部數據顯示,到今年8月底,我國已經發放了1.6萬張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牌照,并開放了3.2萬公里的公共測試道路,為自動駕駛技術的驗證與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新能源是汽車產業變革的上半場,而智能化則成為下半場的主旋律,自動駕駛技術更是被視為AI汽車的終極目標。在這種技術革新的推動下,AI汽車已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發展,并針對當前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
自動駕駛技術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驅動。它不僅能帶來交通方式的重大變革,還將極大提升出行的安全性、效率和服務質量,完全符合綠色、低碳、共享的發展理念。
然而,盡管AI汽車產業鏈在迅速發展,但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挑戰是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的不足,這已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加速發展的瓶頸。隨著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技術的不斷進步,對算力的需求也在急劇增長。
針對這些挑戰,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研究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建議,包括加強政策支持、推動智能算力的共建共享、提升高質量數據供給能力、堅定跨界融合發展戰略,以及完善大模型的標準及評價體系。
這些建議旨在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監管環境,推動汽車產業與AI的深度融合,從而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力。
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可以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自動駕駛技術將更加成熟,AI汽車將更加普及,為人們的出行帶來更加便捷、安全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