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日,中國汽車出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歐盟委員會公布對華純電動汽車反補貼稅方案,而俄羅斯亦決定自10月起增加車輛報廢稅,這兩項政策變動使中國電動汽車的海外市場前景備受矚目。
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發展論壇上,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孫曉紅深入分析了當前中國汽車出口的現狀。她指出,盡管歐盟對中國汽車產業投資持開放態度,但同時也存在不少顧慮,希望在接納中國電動汽車的同時,避免其過快擴張。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中國整車出口量已超470萬輛,月均出口超過50萬輛,預計全年有望達到6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高達35%。這一數據充分顯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勁增長勢頭。
面對出口市場的變化,孫曉紅強調,中國汽車行業的出口策略應從單純追求銷量轉向品牌建設和服務提升,實現從產品到品牌、從貿易到貿易投資相結合的轉變,品牌升級成為當前的核心議題。
隨著汽車行業電動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地區間的產業分化也在逐步顯現。中國電動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認為,目前電池產業鏈的布局已基本成型,新的重要生產基地出現的可能性逐漸減小。
中國目前集中了全球主要的電池產能,預計到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及其產業鏈仍將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和歐洲。
在汽車行業盈利狀況方面,自2022年起,行業盈利空間開始收窄。傳統國際汽車制造商雖仍依賴燃油車賺取利潤,但利潤下降趨勢已初現端倪。與此同時,多數新興新能源汽車品牌尚處投資階段,研發投入尚未轉化為收益。
然而,張永偉指出,隨著新能源智能汽車企業逐漸跨越盈利拐點,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盈利能力將隨規模擴大而逐步改善,預計未來幾年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進入盈利周期。
電動化浪潮也推動了汽車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目前,國產汽車供應鏈已進入整合階段,以半導體行業為例,通過并購整合實現持續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
在新能源汽車全球合作方面,張永偉認為關鍵在于供應鏈環節的合作。全球協同打破封鎖,確保電池材料和芯片供應鏈的全球化暢通無阻,同時在電池及材料回收領域達成全球共識,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