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南村小付(ID:nancunxiaofu),授權轉載發布。
之前發的短視頻內容相關的文章,得到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和36kr的轉發,也有不少朋友看完之后提出了一些問題,有一個問題比較有代表性。
這個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如何做內容品類的拓展?」這方面我們的確做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效果,這里簡單分享下。
我們曾經試過很多種辦法去拓展品類,最開始的方法,和“Nature”在問題中描述的一樣,參考競品。我們可以很方便的通過競品知道,最近有什么內容類型是受歡迎的,什么樣的展現形式是比較新穎的。所以很容易參考競品的內容類型和形式引入內容來進行測試,最后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平臺。這個方法的好處是簡單可操作,成本也比較低,很多平臺甚至直接搬運競品的內容。但是這個方法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就是無論如何借鑒,自己平臺的內容總是落后競品,在內容的新鮮度和實時性上都會差很多,如果產品在市場上處于較領先的位置可能還好一點,如果處于追趕的位置,那么就會一直被競品牽著鼻子走,競爭中會更加被動。
除了參考競品外,還有一個常用的辦法,是將上一個時代的內容形式轉移到新的平臺上,我一直認為大家消費的內容類型從報紙時代到電視時代,到pc互聯網時代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變得只是內容的展現形式,所以從過往的內容類型中尋找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特別是觀察到競品還未出現的一些類型,比如我們曾經引入過一些星座類型的內容,在平臺上消費也很好。這個內容類型其實早就存在在過往的一些平臺上,我們做遷移就好了。
還有一個我最近覺得內容平臺品類拓展或者說內容進化最重要的因素,歸根結底還是原創內容的生產者。即便是和競品同樣的內容類型,不同的生產者產生的內容可能會有天壤之別,這也就是所謂調性的區別。舉一個例子,現在網上很多的汽車內容創作者,大家比較下虎哥說車,南哥說車,猴哥說車等,可以理解是同樣類型的內容,但是有的偏娛樂,有的偏實用,有的偏獵奇,所以用戶的受眾肯定是區別蠻大的。
所以解決內容拓展和進化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圈住內容生產者”,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這些生產者是“勞動者”并且自帶“生產資料”,我們給他們提供的是工具:比如“短視頻生產工具”,這就形成了生產力,如果這種生產力相對于其它生產力更先進。比如短視頻生產力相對于長視頻生產力,在滿足用戶移動端碎片化娛樂上更高效,那么我們就認為“短視頻生產力”在這個維度上比“長視頻生產力”更先進。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內容平臺方,只需要做好生產者的激勵,內容的分發和最后的商業化,這就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形成一個符合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后,整體的內容生態就會更加的繁榮,我們就不用太擔心應該有什么樣的內容,生態形成后,有能力的生產者就會被吸引過來,已經進入生態的生產者也會更快的迭代,這樣整體的內容生態也會一直進化,不同的內容類型和形態也會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