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新榜(ID:newrankcn),作者:松露,授權轉載發布。
微信訂閱號消息時間軸被打亂,是這兩個月新媒體人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今年 4 月份以來,很多用戶發現訂閱號消息不再按時間順序排列,微信團隊表示正對訂閱號消息列表進行“閱讀效率優化”的灰度測試。
盡管新媒體行業內對這一改動爭議頗多,不少從業者更是對“亂序”是否會降低流量這一問題深感焦慮,但并沒有動搖微信繼續推動這一改版的決心,目前這一灰度測試已經基本上全面覆蓋到每個微信用戶。
很多人感到疑惑,究竟為什么微信要“打亂”訂閱號消息排序?以及新媒體人需要如何應對?通過近期與微信團隊的交流,今天我們來聊三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微信為什么要“打亂”時間軸?
其實,“打亂”這個詞并不準確,微信團隊稱之為“智能排序”,即根據訂閱號的優質程度、用戶對訂閱號的喜愛程度以及群發文章的內容質量等綜合因素動態變化。
為什么要做“智能排序”這件事?
在微信看來,用戶關注公眾號,“僅僅代表那個時候的他喜歡那個時候的你,并不能代表未來”,無論是賬號的內容還是用戶的喜好、行為習慣都是變化著的,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也是變化著的。
之前按時間排序的訂閱號列表,公眾號推送會被客觀地展現在用戶面前,很少有用戶會選擇對自己不想看的賬號或內容“取消關注”,所以大部分人不得不持續接收到很多自己不感興趣的消息,微信覺得這是一種對用戶的“強迫”。
而且,在這種情況下,用戶真正想看的內容,如果沒有在發布后被及時獲取到,則有可能被淹沒在大量推送內容中,很難再被看到。
因此,微信做“智能排序”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用戶閱讀效率,更優先展示用戶常看、愛看的訂閱號內容。從這一層面來看,微信是想改變之前創作者和用戶之間靠“關注”維系的固定關系,用變化應對雙方的變化。
不過這究竟是微信單方面的一廂情愿,還是讓用戶能切實感受到實用的新變化,現在依舊很難說。“智能排序”剛被灰測時,許多用戶聲討的一點是內容選擇權被剝奪。
微信也曾表態“智能排序”并不是“智能推薦”,算法的排序邏輯是由用戶自己的閱讀行為決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用戶的選擇,但大規模覆蓋幾個月后,對此“真香”的人似乎并不多。
有用戶表示,微信雖然想顧及到讀者和創作者的關系變化,但如果非“常讀”公眾號偶爾發布了自己很感興趣的內容,不花時間和精力將訂閱號消息刷到底可能連看到的機會都沒有。
同時,“時效性”也是很多用戶顧慮的問題,曾經就有用戶在評論中留言表示“人民日報的疫情報道,在智能排序下看得心慌,一會兒 70 萬,一會兒 66 萬,等會兒又是 68 萬”。
為此,微信正在做算法優化,打算通過算法調節,讓時效性文章被置于喜歡看這類內容的用戶的訂閱號消息前列,但因為本來智能排序就是為了打破時間線,所以時效性文章不會必定置于所有讀者訂閱號列表的第一位
“智能排序”會導致閱讀流量降低嗎?
先上微信方面透露的結論:
沒有降低,反而數據上漲明顯。
運營者的擔憂也是人之常情。“智能排序”不僅打亂了用戶的訂閱號時間軸,也打亂了很多運營者的思路和節奏,當打開率和閱讀量變得充滿不確定性,很多人開始為流量問題而擔憂,尤其是對于節假日等特定節點的商業投放。
但據了解,微信從粉絲量級和賬號類型兩個維度監測了“智能排序”灰度測試后公眾號的數據情況,發現通過內容吸引用戶的賬號流量,沒有一個是跌的,全都是漲的,只是漲多漲少的問題。
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智能排序”能夠改變用戶閱讀公眾號的習慣——他們接收到自己想看的信息,所以更愿意點進訂閱號列表中查看。
據介紹,在此基礎上,整個平臺的常讀比例都出現了增長,而且公眾號平臺近一年的流量都呈現上漲趨勢。流量盤子大了,賬號和創作者就有機會分到更多流量,對原創公眾號運營者更有利。
不過,這只是平臺的整體數據表現,具體案例都有各自不一樣的情況,也確實有賬號反映“智能排序”之后流量受到沖擊,明顯下降。
有一些賬號粉絲基數很大,訂閱號消息按時間排序時內容能夠實現很好的觸達,在粉絲量基礎上獲得不錯的流量,但近期流量受到嚴重影響。
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前期粉絲基數是“非正常累計”的,也就是說賬號的一部分粉絲不是通過內容或者正常的運營手段獲得的,而是通過購買公眾號粉絲等方式實現粉絲快速積累,但這些粉絲大部分并不是真正喜歡看賬號的內容,“智能排序”后賬號的推送自然也不會在前排顯示。
也有一些內容確實被在“智能排序”中被擠壓,微信通過算法和具體案例分析發現,有幾種類型的內容用戶都不太喜歡看,比如“服務型內容”像某某銀行發了利率調整或者信用卡活動,以及“硬廣營銷內容”等,流量受損可能會比較嚴重,但對創作者營收的扛把子“軟廣營銷內容”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影響。
那新關注賬號文章會被“智能排序”擠壓嗎?微信在這一點上強調不會,算法上也已經考慮到了這一情況。
新媒體人該如何應對智能排序的影響?
前段時間,“這可能是最后一篇推送”或“你們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了”為標題的文章推送層出不窮。
這些文章內容大同小異,都提到因為微信打亂訂閱號消息時間順序可能導致讀者看不到推送,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星標”公眾號、為文章點“在看”等方式保證自己能夠讀到文章,甚至有賬號利用禮物誘導觀眾留言互動,導致單篇文章被取消“在看”功能。
對此,微信方面多次表態“星標”“在看”都對微信排序沒有影響,而且“如果把很多的帳號全部都星標了,實際上就相當于一個都沒有星標”。
什么才是影響智能排序的關鍵因素?
一個重要且核心的指標是“常讀用戶”,運營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后臺“用戶分析”查詢到自己賬號的常讀用戶數、常讀用戶比例等數據維度。
從微信角度來看,關注用戶的數量和關注用戶不斷增加,并不能代表公眾號真實流量,常讀用戶才約等于公眾號真正的流量,如果常讀用戶數能夠不斷上漲的話,那么公眾號的PV(Page View即頁面瀏覽量)和VV(View Visit即訪客訪問次數)大概率會明顯增長。
那么,該如何提高常讀用戶數據?微信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提高內容原創度,讓內容更垂直,樹立用戶對公眾號品牌的認可;二是賬號定位清晰,從名稱到推送內容的搭配凸顯賬號定位。
說實話,從日常運營和創作來講,這兩點即使微信不說,也是運營者需要做到的。現在的矛盾是就算所有人都知曉“常讀用戶”的重要性,真的能解決他們擔憂的問題嗎?
答案是不一定的。有人評價“智能排序”的算法邏輯就像是自己的對象,搞不清楚哪句話或哪個行為就會突然惹他/她不高興,一刻也不敢放松。
微信并不曾對外具體披露過常讀用戶的算法,這也就意味著在智能排序的形式下,創作者需要考慮到一篇推送的方方面面,標題、內容、完讀率、引導在看、互動等等,全面地保證每一項數據達到一定要求,從而盡可能地提高常讀比例。
而且,“常讀”被顯示在訂閱號消息頂部的橫欄中,只有 12 個位置,而用戶可以關注近 1000 個公眾號,公眾號要想爭取一個常讀用戶,不得不面臨著激烈的內容競爭。
這也是為什么即使微信做了如此詳細的“智能排序”解答,爭論卻依舊沒有停止的原因。
“饅頭說”創始人張瑋認為微信的這次解釋已經足夠誠懇,而且他們能解釋的、能做的也就是這些,“從本質上說,運營者對規則帶來減粉、減閱讀的恐慌乃至指責,只是在尋求一個'鍋'而已,大家需要一個宣泄口,那么規則的改動承擔了這個責任”。
正如張瑋所說,歸根究底,導致爭議的本質來自于運營者的流量焦慮:圖文被短視頻沖擊,讀者對一篇圖文內容產生認可的閾值也越來越高,獲取流量的成本正在增加。為了贏得更多流量,蹭熱度、煽動情緒的內容屢見不鮮,相比于內容質量,流量成為第一需求,很多創作者開始急了。
但從平臺角度來看,微信需要維護生態長期健康發展。微信為今年定下的一個目標就是把盤子做大,讓更多以前不怎么瀏覽訂閱號的人喜歡上閱讀。“智能排序”還只是其中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