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授權轉載發布。
1
一個人的世界觀從幼稚到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學會了不再“簡單歸因”。
小孩子才喜歡給萬事萬物一個簡單的因果關系,而且往往是最好理解的那個原因。
但成年人應該知道世界的運轉是非常復雜的,很多事情的發生并不只有一個原因,很多時候甚至沒有一個真正的原因。
坦率的說就是,成功和失敗,都沒有必然的影響要素。
商業是復雜的模型,里面任何一個變量的改變,都會影響整體結果。
基于結果反推原因,是不合理的。
但吊詭的是,很多互聯網從業者,他們正在陷入一種商業上的幼稚——把一切問題歸因于流量問題,把一切焦慮變成流量焦慮。
似乎只要有流量,就無敵了。
這其實是一個邏輯錯誤。
的確在某些業務上,流量確實是一個好東西。
在產品、模式、業務鏈條都跑通的前提下,也確實是曝光度越高,用戶越多,利潤越大。
流量是資源,這個沒有問題。
但是唯流量論的問題出在兩點:
一,錯誤地把流量當成了商業的根基。
但實際上商業和流量之間并沒有嚴格的正相關關系,甚至很多平臺空有漂亮的增長數據,在用戶留存和轉化上卻是一團糟。
這個時候如果還去瘋狂砸錢拉新,就會顯得很沙雕。
因為零乘以任何數字都是零。
不然互聯網行業也不會有【垃圾流量】的說法。
還有一種模式,是小工具類產品,他們的流量和活躍度都非常棒,但是用戶是真的只是用用就跑了,只是偶爾用用。
結果最后慘的不行。
二,錯誤地把流量當成了互聯網世界唯一的解法。
互聯網公司的很多業務,其實跟流量是徹底沒有關系的,比如供應鏈,比如云計算,比如無人駕駛。
然而現在的一個常見悖謬,是流量似乎可以解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一切。
比如有些公司產品出了問題,不反思產品本身,而是認為一定是流量不夠,如果有流量了還是不行,說明流量給的不夠多。
但產品問題就是產品問題,就好像你給一個蘋果施再多肥料,它也不會變成西瓜。
雖然生活很魔幻,但商業還是要講邏輯的。
2
不不不,不是說覺得流量是一切的人不聰明,實際上他們非常聰明。
很多聰明人之所以也會犯這個簡單歸因的錯誤,其實還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也締造了大量的食流量而生的公司。
這是時代的紅利,但未必是時代的幸運。
因為流量上的成功不一定代表商業上的成功,但鼓吹流量的重要性,卻可以給手握流量的平臺帶來巨大的利益。
即使這些流量本質上只是垃圾流量,對內收割用戶時間,對外收割甲方投放。
很多甲方在流量焦慮下,燒了大量的錢去買流量,但流量的增長并沒有帶來等比的商業價值的增長。
流量這個東西,離人很近。
流量的商業價值,需要經由一定路徑轉化而來。
沒有轉化的流量,離錢太遠。
而在互聯網上,離錢最近的是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電商。
但是手上有流量的平臺,不代表就要去做電商,即使它們去做了,也不代表就能賺到錢。
因為流量大,不代表價值也大。
流量的價值從哪里來?單純來源于數字有多大嗎?不是的。
首先,數字是很容易造假的,數據很重要,但成熟的人根本不會盡信數據,尤其是看不到底層統計口徑的數據。
就一個GMV怎么定義,就可以把一樣的數據玩出千百種方法。
其次,即使是真實的數據,也只能反映有多少人來玩兒。
但流量的價值,不完全是有多少人玩兒,而是有多少人下單,有多少人掏錢,掏多少錢。
這幾個因素排下來,越往后越重要,流量只是一個開始。
如果只要人多就有價值,那最有價值的、客單價最高的產品,應該是印度摩托車。
你永遠猜不到可以有多少人。
3
既然流量大小未必等于商業價值的多寡,為什么很多公司仍然患上了流量焦慮?
首先,當代互聯網最魔幻的一點,就是能吸引一大批人以跟風為主的“圈內人”: 2015 年談“抓手”, 2016 年談“閉環”, 9102 年談“流量”。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多數人對于方向的認知存在問題。
越是有流量焦慮的企業,越是認識不到流量的本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實際上,流量的價值,應該是單價×數量。
很多產品流量很大,但如果都是低單價流量,其實總體價值未必很大。
為了這種低價值流量而焦慮,很傻。
過去死了一大批空有流量但是賺不到錢的明星公司,其實就是這樣的體現。
即使是有價值的流量,在數量上也會存在一個邊際效應——在平臺能夠利用的流量總數恒定的情況下,流量的數量越大,單個流量的價值就會被分攤得越稀薄。
這個時候,拉新越多,砸的錢越多,流量反而越不值錢。
而流量利用的總數是由什么來決定的?
其實是取決于那些流量以外的東西——商業模式,平臺的線下能力,用戶付費意愿,穩定且高品質的供應鏈。
換句話說,怎么讓流量提供更大的價值,并且讓流量愿意為你提供價值,又或者不管愿意不愿意,都擺脫不了為你提供價值。
有個段子,說很多創業者喜歡拍腦門想一個點子,然后說我們就只剩一個程序員了。
但實際上,招到程序員以后,事情才真正剛剛開始。
流量和商業的關系也是一樣——無論是什么行業,都不是只有流量就可以玩得轉的。
只欠東風的前提,是萬事俱備。
如果只有風,吹起來的終究是一場空。
所以重視流量沒問題,但也絕不應該因此忽視了其他同樣關鍵,甚至更關鍵的因素。
尤其是對電商這種和實體產業結合甚深的領域來說,就更是如此。
按照現在的理論,阿里系去做電商,應該是死定了的。
因為阿里手上其實并沒有所謂的流量根基。
但也正因如此,阿里系的產品,無論是淘寶還是天貓,都有三個特點。
一,把既有的流量精耕細作,挖掘每一個流量的商業價值。
二,布局線上線下,不惜用十幾年時間,理順了看似簡單的交易背后龐大的產業流通鏈條。
三,開放能力。
電商往后許多年,阿里去做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算力、物流、金融,現在還有了區塊鏈、芯片制造、量子計算,衍生并超乎于電商行業之上,形成了生態。
但無論是去發展信息技術,還是扎根實打實的實體經濟,流量始終是細枝末節的存在,甚至都沒有被單獨拿出來談論過。
當你把鏈條打通,成為基礎設施之后,反而沒有所謂的流量焦慮。
因為流量躲不過進入你的生態。
常識總是比段子枯燥,變革總是不如變化戲多。
但這些東西,才是商業的底氣。
每一個巨頭的底氣,都不是單純靠流量的。
4
商業的初心,本來就不應該是想方設法嘩眾取寵,也不應該是把博人眼球作為唯一目的。
不管是商業還是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忘記初心,因為當手段變成目的,結果將會變得非常可怕。
注意力這種東西,本質上來源于對用戶感官的刺激,而刺激這個東西是有閾值的。
當一個企業為了流量,把用戶的注意力反復榨取的時候,一定會發現用戶的閾值越來越高,之前有用的方式能換取的流量越來越少。
就好像一個魔術,肯定只有在第一次亮相的時候關注的人最多,如果看了幾百遍,就變成了尋常。
流量魔術也是這樣,玩多了就不新鮮了。
其實這也是很多把流量作為核心的公司,必然產生流量焦慮的原因之一。
但是即使如此,很多公司仍然找錯了主要矛盾。
正確的做法,是有流量后,尋找流量之外的東西。
但是有的公司會進一步加大對用戶的刺激,于是用戶的閾值又再次提高。
就此惡性循環之下,刺激用戶的手段最終都會往下三路走。
下三路,其實是對流量崇拜的極致。
當然,對于鼓吹流量無敵的人來說,邏輯其實是自洽的。
他們真的不知道流量焦慮的悖論嗎?
其實也不一定,玩兒流量玩兒到極致的人,沒有一個是傻子。
甚至他比別人更懂本質問題。
但是對一個員工來說,他的思維方式其實不需要是正確的,而只需要是能說服他的老板的。
反正不管公司未來如何,他拿的都是一份死工資。操心公司戰略,對這些人來說是費力不討好的。
倒不如順著領導的喜好,把數據做好做漂亮——即使是砸錢,甚至是造假數據。
至于領導為什么都喜歡大流量、大數據,其實也很好理解。
都是懶的。
聽匯報、看PPT的時候,要搞清楚業務邏輯、工作細節,是很費事的,而數據,就特別直觀。
吹牛的時候嗓門都更大了呢。
流量匱乏其實不是商業的敵人。
懶才是商業的敵人。
而過多的、唾手可得的流量,反而會讓企業變得懶惰起來。
5
所以唯流量論也不一定是因為傻,更可能是因為懶。
去分析問題、找到問題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且去解決問題,這一系列鏈路是復雜的而且辛苦的。
但是把問題拋給老板,說因為項目的錢不夠,我們買不到足夠的流量,或者說因為項目起步晚,流量已經變成了紅海,這是簡單的。
人總是好逸惡勞的。
而且只要某個人在第一次面對問題的時候秉持了這樣的論調,那么之后即使想要改弦更張,也會變得非常困難,因為那意味著要否定過去的自己,或者否定他的上級。
任何一個大公司,也都是由一個個獨立的人來組成的,理解了人的價值取舍,其實也就理解了很多公司的迷惑操作。
很多迷幻操作的背后,是有個體獲益的。
正是在這樣一個邏輯下,順理成章的,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忽略產品和商業模式本身,而去在流量問題上反復炒作、火上澆油,最終就發展為了流量焦慮。
關鍵是,焦慮不是一件好事情,尤其是在方向錯了的情況下,再努力都是在背離目的地。
所以這些努力很多時候不但沒有改善企業的困境,反而讓問題越來越大了。
當然,還有一些唯流量論的公司,它們并沒有想搞電商,也沒有想變現,只是單純的為了流量而流量,為了焦慮而焦慮。
不要笑,不要覺得這樣的公司不存在,也不要覺得他們特別傻。
因為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個公司只是想騙投資人的錢。
那么它本身就沒打算好好做業務,或者說,這個公司的唯一真實業務就是做數據,刷流量。
其他一切業務,都是為這個業務服務的。
漂亮的增長曲線,是講故事最好的素材。
那確實就不需要考慮流量以外的事情了,因為只要流量到位,那些其他東西都可以在PPT上完成。
投資人的錢,騙起來總是真香。
過去這些年,這樣的公司并不少見。
6
對于一個正經企業本身來說,如果不是早就做好了撈一票就跑,高位套現的打算,而是想真正做一點事情,那就絕對不應該相信唯流量論。
當然,要注意,我并不是在說流量無用,因為這就又是另一個極端了。
關鍵的問題是,流量確實很有用,但是如果只有流量,那才是沒用。
而且有些行業,核心因素并不是流量,缺了流量一樣玩得轉。
流量流量,本身只是流過去的量,留住了,才是存量。
但是如果不能留下來,那量再大,也只是在白費功夫。
為什么互聯網行業總是很容易產生泡沫?因為很多企業喜歡用做流量的思維去做商業。
這是很危險的。
這些流量上的漲跌,會造成大量的浮盈浮虧。
而流量思維的陷阱就在于,會讓企業失去對商業和危機的敏感嗅覺,把浮盈當成真實的商業利益。
但浮盈不是盈。
無法產生價值的流量,終究只是看了一個熱鬧。
有的公司把賭注完全壓在流量上,并不是因為他們想梭哈,而是他們手里只有流量這一張牌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實際上說它們是流量焦慮,屬于一個美麗的誤會。
這些公司焦慮的其實不是流量,而是生存。
有流量焦慮的公司,其實就是有變現焦慮的公司,而且通常是正在虧損的公司。
現實就是這么殘酷,你以為你有得選,其實你沒得選。
在這些公司的早期,還可以用增長曲線、搶奪賽道、做增量市場等等口徑去自欺欺人,尤其是欺負投資人。
但一家商業模式跑不通的公司,終究不可能走得長遠。
因為商業模式跑不通,就說明光是在燒錢,而沒有創造價值,什么投資人都抵不住。
就像一個光出水不蓄水的游泳池,遲早會有放空的那一天。
那個時候才能看出來,到底是誰在裸泳。
從這個角度來講,變現焦慮其實也是價值焦慮,或者說是價值困惑。
對有些公司來說,他們自身對自己的商業模式也是存在困惑的,而且越困惑就越焦慮——我們這些業務確實能引來大量的流量,但是然后呢?
有流量之后怎么辦,這是一個問題。
有句古話叫倉稟足而知禮儀,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餓肚子的情況下吃飯才是天大的事情。
吃飽喝足了,才有資格談理想。
對這些公司來說,既然流量產生不了價值增量,也就沒有更多變現的辦法,他們只會瘋狂想著怎么把流量變成錢,先活下去。
至于什么社會責任、商業模型、未來規劃,這些詞都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但流量并不等于商業,價值也不完全等于賺了多少錢。
如果光是販賣流量,能賺到錢嗎?
當然也能。
但是沒有價值,甚至價格都不高。
如果只是想賺錢的話,那最快捷的方式其實都已經寫在了《刑法》里。
而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對社會負責的公司,不應該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
首先,它最起碼要有真實成立的、且可持續的商業模型,能發揮出實實在在的社會作用。
簡單說,就是能滿足用戶真實的需求。
而不是生造出一些看起來很美的概念。
中國互聯網已經被概念折騰的夠多了,我都不用舉例了,近 10 年案例已經多到隨處都是了。
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本來就需要立足于用戶本身,而不是自嗨。
只有滿足了這些前提,流量才會轉化為用戶,才有可能產生價值。
7
在互聯網企業普遍的流量焦慮和唯流量論的背后,還隱藏著一個很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對人的數字化。
似乎只要給人打上標簽,模型就可以解決一切。
但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
而那些不能理解“人就是人,不是數字”的企業和平臺,永遠不可能把人真正留下來。
用戶是會用腳投票的。
市場終究會證明——能夠笑到最后的,只會是老老實實做產品,踏踏實實跑商業模式的企業。
而不是一些投機取巧的——而且實際上也并不巧妙——只會把流量游戲玩到登峰造極的企業。
說白了,“流量萬能”這種說法,本質上就只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只不過很多人拿它來互相騙來騙去,創業公司拿來忽悠投資人,企業之間互相忽悠,最后把自己忽悠瘸了。
一個事實是,流量紅利來源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來源于通信技術的發展,來源于國家基礎建設的成功。
所以那些借助流量紅利賺到了錢,取得了成績的企業,更應該思考一個問題——這些錢和成績,有多大程度上是來源于運氣好搭上了時代的順風車,又有多大程度上是源于企業自身的努力?
當然,運氣好,這沒有任何問題,運氣好也是本事。
但這些好運,應該是作為一個起點,鼓勵我們的互聯網企業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不是躺在這個起點上,就以為這是一切的終點。
用“流量萬能論”來評論和理解整個商業世界,而不思改進,這是對時代的浪費和背叛。
現在已經是 2020 年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接近 30 年歷史了。
都說三十而立,人如此,一個行業也同樣如此。
作為一個行將成熟的行業的一部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或許也應該思考一下——除了單方面享受上網人口帶來的紅利之外,自己還能給社會做點什么了。
流量無罪,有罪的是想要收割流量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