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作者 瓜呆呆,授權轉載發布。
最近, 27 歲女會計季某侵吞公款 547 萬的新聞震驚輿論。
季某于 2017 年考入四川馬爾康市人民醫院做會計, 2018 年 9 月,趁著原出納休產假,新出納業務不熟,她就假借“幫忙”為名,將醫院賬上的錢陸續轉到自己的賬戶里。
547 萬的巨款,季某都干了什么呢?新聞報道說,這個女孩既沒有買房買車,也沒有吸毒賭博,全部都用來網購了。
其實,在季某考入醫院做會計前,她就已經負債累累了。酷愛購物的她在 40 多個網貸APP借了 30 多萬,全部用于買衣服、買鞋子、買化妝品、刷機票等等。
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季某似乎不只是“購物成癮”,還“還錢成癮”。她明明可以將一個平臺的錢還完,但她不,每次在快要還完之前,她會再搜索新的平臺,繼續借錢。在接受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她直言自己“就像吸毒一樣,已經成為一種魔怔了!不停的借,不停的還。”
季某的結局是獲刑 11 年、罰款 60 萬。
在這個社會新聞中,有兩個關鍵詞構成了這起惡性事件,一個是“提前消費”,一個是“網貸”,提前消費讓季某沉迷于購物,而經濟能力無法匹配的她,只能向網貸平臺借錢,在還不上之后選擇鋌而走險、挪用公款。
季某的行為引發了輿論熱議,但她的行為是個例嗎?其實不然。“螳螂財經”今天來捋一捋,為什么年輕人都在提前消費。
年輕人們近一半都在提前消費
“我從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就開始刷信用卡買東西了。”“螳螂財經”的讀者丹丹(化名)跟筆者聊到,她購買的商品主要是包包、衣服和化妝品。在最瘋狂的時候,她隨身帶著一臺POS機,還款時間快到的時候,就拿出POS機,先從一張卡里取現,再還到另外一張卡上,每個月的利息都有幾百元。
這種日子過了兩年之后,丹丹發現靠自己的工資無論如何也無法還完卡債,只好向父母求助。“如果不是沒錢也不想跟爸媽開口的,開口那肯定是知錯了。”丹丹說,“我爸媽幫我還了一些,讓我以后不要大手大腳了。”
“我現在不會提前消費了,也不會買太貴的東西了。”這是剛剛在父母的幫助下,還完所欠的四張信用卡的丹丹告訴“螳螂財經”的話。“但我現在也還是會用花唄。”丹丹又補充到。
另一位男生小易(化名)為了盡快還上所欠的卡債,已經轉行去做銷售了。據小易介紹,他畢業之后找工作比較困難,加上還在談戀愛,需要一定的花銷,但他已經不好意思找家里要錢了,于是就開始套卡。房租、生活費加上給女朋友買禮物之類的,小易不斷套現,總共套了六七萬。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小易發現還錢太難,決定去干銷售。“做銷售來錢快一點,我也想早日還完,再攢點錢下來。”小易說。
不管是鋃鐺入獄的季某,還是“浪子回頭”的丹丹,又或者是“努力上岸”的小易,他們都不是個例。
2019 年 11 月,國內首份全景呈現中國90/ 95 后年輕人消費信貸現狀的報告——《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在中國的年輕人中,總體信貸產品的滲透率已達到86.6%,中國年輕人實質負債人群約占整體年輕人的44.5%。在過去的十年間,信貸消費規模擴大超過十倍,國人提前消費和超前消費意識明顯。
在另一份由蘇寧金融研究院 2019 年發布的報告中顯示,剔除房貸后,80、 90 的人均欠款金額分別為14. 74 萬元和6. 54 萬元。
在提前消費之下,城市里出現了一個新的人群,叫做“隱形貧困人口”。人們對“隱形貧困人口”下了定義,他們的特征非常明顯:“一方面,非常能花錢,朋友圈里曬的是去各地旅游的照片,用的是最新款大牌手機,穿的是當季新款衣服,時不時就去高檔餐廳吃大餐,花高價健身或者請私教;另一方面,他們并沒有什么錢,不僅沒啥存款,許多還身負債務”。
提前消費、瘋狂借貸,誰來背鍋?
那么究竟誰來為這些“負債累累”的年輕人背鍋呢?是他們自己的虛榮心?是倡導提前消費的大環境?還是太過容易借錢的各種借貸平臺?
“螳螂財經”認為,這些都是原因。但又不止于這些原因。
虛榮的年輕人哪個年代都有,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就特別多。張愛玲筆下的葛薇龍面對自己的虛榮帶來的不幸命運,不無坦然地說:“她們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而亦舒的喜寶更是直言“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
只是我們這一代虛榮的年輕人,要面臨更復雜的場景。
首先, 95 后的消費理念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95 后們都出生在相對寬裕的年代。他們成長的時期,是父輩們收入逐漸上升的時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父輩們“吃糠咽菜”般節衣縮食的生活,所以也沒有“攢錢”的概念。
遇到喜歡的東西,那就買,有點貴,那就分期買。 96 年出生的程冰告訴筆者,他最近買了一個近 5000 元的華為新款手機,是分期 12 個月買的。程冰說,看到喜歡就買了,每個月的分期也不多。程冰還說,就算他手中有 5000 元,也不會選擇全款購買。
持有程冰這種“寧可分期,也不全款”觀念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會覺得手中的錢放到理財“寶寶們”里面,還會有利息收入,而免息的分期不需要承擔任何利息成本。“我覺得這也算是理財的一種方式。”程冰說。
這又是 95 后們的另外一大特點。他們認為分期不是花錢,甚至是一種省錢的方式。他們會主動選擇分期。
其次,整個社會消費至上的氛圍越來越濃。商家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心理,推出了更多精準錨定年輕人的產品,比如各種限量球鞋、限量口紅,還有最近火爆全網絡的盲盒等。而電商平臺為了吸引年輕人掏腰包,則變著花樣的造節。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洋節,在中國通通都是“購物節”,沒有節日還要創造一個節日,比如618、雙十一等。
商家自己說還不夠,他們還花錢讓各個領域有影響力的人推薦、帶貨。下圖中被評選出來的 50 位KOL,在各自的領域都有驕人的戰績。從美妝到時尚,從母嬰到生活,年輕人在社會上成長的軌跡已經被這些KOL們“包圓”了。“種草”“剁手”幾乎填滿了年輕人的業余生活。
最后,網貸平臺向年輕人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借錢途徑, 95 后們比他們的父輩們更容易借到錢。向平臺借錢時,他們只需要提供基本審核,不再像父輩們那樣,要賠著小心看人臉色。
最近正值 618 大促,“螳螂財經”打開了淘寶和京東,這兩大平臺自帶的網貸平臺推出了各種分期方案。比如淘寶的“雅詩蘭黛小棕瓶”(下圖左),在加購物車時就能夠輕松選擇各種“花唄”分期方案。而在京東的華為手機官方旗艦店中(下圖右),京東金融的“ 24 期免息”成為了最顯眼的宣傳語。
除了購物平臺,網貸平臺甚至見縫插針地出現在每一個年輕人出沒的地方。筆者在刷抖音的時候,下了一款“全民消磚塊”的游戲,在游戲中就彈出了某網貸平臺的廣告,筆者點進去看,發現申請手續不算復雜,填寫一些個人信息,就能提交審核。
事實上,靠著貸款起家的一些頭部平臺甚至走出了國門,走向了納斯達克,比如信也科技(FINV.US)、趣店(QD.US)、 360 金融(QFIN.US)等。
那些還不起貸款的年輕人怎么辦?
我們不能否認“提前消費”的積極意義。如果沒有提前消費,現在可能有一大半的人買不起房。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扭曲了“提前消費”的含義,筆者認為,他們“提前”邁出的步子又小又碎,不是針對二三十年的大步子,而是一年的手機消費、甚至是三個月的球鞋消費的小步子。他們的“理財”“省錢”的辦法,在不斷累加的消費金額之下,也失去了效力。他們原以為可以存下錢來去理財,結果卻用現有資金分期購買了更多東西,欠下了更多債務。這些小步子不但無法實現“平衡”的效果,反而讓他們一直“原地踏步”,甚至是不斷“倒退”,在工資和卡債、網貸間失衡。
那些還不起貸款的人怎么辦?
以卡套卡、以貸還貸甚至成為了一種稀松平常的生活方式。 95 后王謀(化名)告訴筆者,他身邊用幾張、十幾張信用卡互相套的人太多了。
那發放信用卡的銀行對此真的一無所知嗎?“螳螂財經”采訪了某位銀行工作人員,據她介紹,銀行的后臺有反洗錢的系統,能夠捕捉到“套現”的行為。但她也說,只要自己能夠承擔利息成本,銀行一般也不會去停卡。
而當年輕人真的難以還上某個借貸平臺上的錢時,如果不求助于父母、求助于有錢的親戚,暴力催債的人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能把你找出來。筆者的同事就說,她曾接到過男朋友的朋友的催債電話,只是因為那個人也存了她的電話。
但也有一些年輕人選擇和借貸平臺斗智斗勇,加入一些自發組織的“反催債組織”。據“螳螂財經”觀察,抖音上某個教年輕人們應對催債的賬號,半天就漲粉三萬。應對策略包括“協商還款怎么談”“電話應該怎么接”“接到法院傳票該不該去”,而一條置頂的視頻“申請停息掛賬不同意怎么辦”獲得了19. 6 萬個贊。
現在年輕人控制虛榮心的難度太高了,而只要打開了虛榮這扇大門,那么后續一環扣一環的麻煩就都找上門了。
值得一提的是,從 2018 年開始,政府開始主導整治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借貸。專項小組在 2020 年 4 月的電話會議中稱,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累計有 5000 家機構退出,全國實際在運營的網絡借貸機構還有 139 家,比 2019 年初下降86%;借貸余額下降75%;出借人數下降80%;借款人數下降62%。
然而,在財新的報道中披露,趣店在公布 2020 年第一季度業績時,當有投資者詢問趣店是否在逐步退出網絡借貸業務時,趣店投資者關系負責人在業績會上予以否認,稱隨著經濟環境和逾期率轉好,將會重新擴大借貸規模。
結語
對于年輕人們來說,分期付款、提前享受好東西則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對于商家、銀行、借貸平臺們來說,提前消費、超額借貸是一門生意,他們想盡辦法將年輕人招攬過來。
兩者的融合如何平衡?經濟學家們也不無憂慮。
央行前行長周小川認為:“借助于新金融科技,使得消費信貸發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過分誘導年輕一代提前消費、借貸消費。這個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金融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人口現象,這個可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618 過去了,年輕人們,你們花了多少錢購物呢?其中有多少是生活必需品,又有多少是“種草已久”的跟風購買、買到就是賺到呢?一個月后的借唄、花唄賬單出來的時候,你們的工資還能夠覆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