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張展,授權轉載發布。
晚上十一點,在上海做建筑設計師的江銘剛下班到家。
在簡單洗漱后,她坐到了書桌前,撕開剛剛快遞員放在門口的包裹——那是她在拼多多的“多多讀書月”上買的6本書。她取出其中的一本,撕掉塑封,打開臺燈,在暖黃色的燈光下讀了起來。
那是一本《我彌留之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的長篇意識流小說。
“現實中讓你感受最為深刻的閱讀場景”,這個話題在豆瓣上火了起來。女孩在父親的自行車后座上讀書,保安在圖書館認真做筆記,男孩在湖邊長椅上閱讀,奶奶在高鐵上戴著老花鏡讀書……
在這個瘋狂進化的時代,人們拼盡全力低頭趕路,閱讀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代奇觀”。
那么,到底都是誰在埋頭讀書?為什么他們還要閱讀?
“閱讀是我對抗平庸生活的利器”
劉夢達是一名大三學生,就讀于南京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的是財會專業。除開課業和休息,小說閱讀占據了劉夢達大部分的時間。
《飄》《殺死一只知更鳥》《馬可瓦爾多》《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劉夢達捧著這些書度過了一段段睡前時光。
“我覺得我的生活非常單調,閱讀是我對抗平庸生活的利器。文字的魅力是很獨特的,在讀這些小說的時候,我的體驗感是非常強的,它們會帶給你很多震撼,你好像在這個故事里又活了一次。”
盡管閱讀了大量的虛構小說,但是劉夢達最愛的作家卻是一位紀實旅行作家——劉子超。
那是一個在圖書館準備期末考試的下午,復習累了的劉夢達在書架間一排排瀏覽,一本《沿著季風的方向》吸引了她的注意。這是劉子超出版的第二部旅行文學作品,講述了作者從印度到東南亞的旅程。
被地雷包圍的古寺、雨林深處的火山、古老的運米船、成群的鯨鯊……這一切都太讓劉夢達著迷了。讀完這一本后,她在圖書館找來劉子超的第一部作品《午夜降臨前抵達》。
劉夢達的目光隨著劉子超的旅途從亞洲轉向歐洲。布拉格午夜的小酒館、布達佩斯的舊書店、蘇臺德的森林、的里雅斯特的港口……這一幕幕奇幻場景在劉夢達的眼前徐徐展開。
從北回歸線到靠近北極圈,從亞熱帶季風氣候到溫帶海洋性氣候,這位青年作家的描述帶著劉夢達穿越大洋、直抵腹地,用被印度洋和地中海的氤氳水汽浸潤過的目光凝視世界。
“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無法獲得劉子超的那種真實體驗。我當然喜歡旅行,但是我沒有那么多資金。讀書是我為數不多消費得起的愛好,通過閱讀劉子超的書,我努力去想象他在當地的感受,就好像我也在做這件事一樣。”
聽了朋友的介紹,劉夢達知道拼多多正在搞購書補貼活動。她打開拼多多,在“多多讀書月”活動首頁的“超級補貼區”,劉夢達第一眼就看到那本深藍色封皮的新版《午夜降臨前抵達》,在“多多讀書月”補貼后只需要13.7元,接近兩折的價格讓她毫不猶豫地組團拼單。
“我想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午夜降臨前抵達》,這是一本我會讀很多遍的書。”
2021年4月,拼多多推出了第一季“多多讀書月”,投入了5000萬元讀書基金進行百億補貼。
2021年8月,第二季“多多讀書月”啟動,拼多多再次投入5000萬元讀書基金。這一季,合作的出版商數量從10余家增加到60余家,官方補貼的書目從100萬冊躍升到200萬冊,進一步推動“平價好書、全民悅讀”的理念。
經濟的有限是否必然帶來生活的貧瘠?閱讀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我的閱讀史就是一部個人史”
每天至少閱讀1個小時,這個習慣王恒熠堅持了10年,陪伴他經歷了三份職業旅途。
2011年碩士畢業后,學公共管理的王恒熠去了一家研究所從事國際關系的研究工作。在這份工作中,領導和王恒熠講的一句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說,人和人的差距基本上都是從晚上8點之后形成的。晚上8點后做什么事情決定了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深以為然,覺得就算工作了我也要每天拿出時間來看書,拓寬自己的眼界。”
在第一份工作中,王恒熠主要閱讀與工作直接相關的國際政治類書籍。在工作兩年后,王恒熠開始對這些純粹理論性的探討感到疲憊。帶著對真實政治環境的強烈好奇,王恒熠毅然轉行,進入了公務員系統。
在進入公務員系統后,王恒熠的閱讀興趣從國際關系轉向國際歷史。“那個時候我特別喜歡讀中國和國外的同期歷史比較,比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中國是什么樣,而國外是什么樣。”王恒熠想回歸到歷史中去尋找未來世界發展的秘密。
但是,在做公務員的三年時間里,王恒熠愈發意識到政治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經驗指導的,系統性和機制性較為欠缺。
與之不同的是,在他看來,工商管理學科在科學化和技術化上都要更為成熟。因此,他開始閱讀經濟管理類的書籍,比如創新理論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的《創新者的兩難》、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競爭三部曲”。
這些書不斷強化他對于工商管理的興趣。2016年,王恒熠辭去了公務員工作前往英國攻讀工商管理碩士。2017年,王恒熠回國在某大型國企從事財務工作。
現在,王恒熠最感興趣的圖書類別是人物傳記。
“這些人物在傳記里非常坦白地自我剖析,我可以看到他們在自己左右為難的時候都做了什么抉擇,在他做決策的時候到底會有什么考量,這會對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
“有一些傳記早些年看沒有什么太大的感受,比如《喬布斯傳》,第一次看只覺得要活出自己人生的色彩,但是現在再看,能明白他的一些精細的‘算計’,以及這樣的‘算計’是怎樣影響他的人生的。”
在這次“多多讀書月”,王恒熠買了一本《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情》,還買了一本人物傳記《馬爾克斯:最后的訪談》。
王恒熠的拼多多訂單
與王恒熠類似的,閱讀同樣陪伴著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孟度過了十多年的職業生涯。
在職業初期,李孟主要閱讀財會方面的專業書籍,主要是為了提升工作能力和考取資格證書。隨著專業能力不斷提升,李孟的閱讀領域逐漸轉向文學、歷史、社會相關的書籍。
《自私的基因》《槍炮、病菌與鋼鐵》《塵埃落定》《昨日的世界》,這些書都在李孟“多多讀書月”的購書清單中。
有一本書在這些人文類書籍中顯得格格不入,那就是《Python編程從入門到精通》。
“整個商業世界在不斷發生變化,你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去適應它。比如現在的工作中越來越強調數字化,我們需要知道怎么將這些技術與傳統的工作結合起來,同時這里可能會存在全新的項目方向。”李孟解釋道。
究竟什么樣的書能陪伴我們度過漫長歲月、經歷人生成長?究竟什么樣的書能夠歷久彌新、不斷啟發靈感?究竟什么樣的書才能夠成為指引未來的明燈、影響我們前進的航向?
在“多多讀書月”活動中,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補貼“好書”,拼多多成立了由十余位資深編輯組建的圖書挑選組。圖書的挑選范圍既有國內外權威獎項,包括諾貝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雨果獎,也有各類暢銷書榜單。再結合出版社的推薦,圖書挑選組在第二季“多多讀書月”中,最終從數萬冊書目中遴選出1000多個SKU。
經典、正版、平價、普惠,是“多多讀書月”在遴選書目時的四大標準。進入讀書月補貼的書目,需要至少達到三條要求:來自國內外權威獎項及優質榜單、來自權威出版社或圖書出版公司在拼多多的官旗、作者為國內外優質創作者。
在“多多讀書月”期間,劉夢達還買了歷史學家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和歷史學者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
“我看的虛構類書籍比較多,就有意識地讀一些歷史類的書籍,想把缺失的部分補回來。我現在還不夠了解這個領域,但說不定我了解之后就會產生比較大的興趣。”
無限的可能性藏在了字里行間。在這座由人類文明建造起來的花園中,讀者們自在探索,在分叉路口大膽選擇,用書標注自己的成長軌跡。
“這島上眾聲喧嘩”
李苓是成都的一名文案策劃,閱讀的書籍大部分都是推理小說。李苓有三個書友,一位是同樣做文案策劃的閨蜜,一位是做程序員的好友,一位是做律師的發小。
這三位書友有截然不同的閱讀口味:閨蜜喜歡外國文學,程序員好友喜歡中國近現代史,發小喜歡言情小說。
“我們四個彼此之間都是好朋友,我們經常在聚會的時候分享一下最近看的書。我會和他們介紹推理小說的各個流派,比如本格和變格。有一段時間,那個程序員朋友特別喜歡讀毛鄧選集,他就和我們講毛主席的一些思想。我自己不會主動去看,但是他和我講了后,我就能多了解一些。”
在“多多讀書月”期間,李苓給程序員朋友買了一本《苦難輝煌》,這是由曾任國防大學教授的金一南所作的紀實文學,講述了1917到1936年間的中國革命史。
李苓的拼多多訂單
書本在流轉,知識在傳遞,故事在延續——“傳播”和“分享”是內嵌在閱讀里的文化。
在“多多讀書月”期間,拼多多發起了“眾聲創作者計劃”。這一計劃的初衷是做成一個公益項目,傾斜平臺流量,建立專業運營小組,為作家們直連讀者提供一個公益平臺,讓更多的創作者被讀者看見。
具體來說,拼多多為加入該計劃的作家免費開通專屬品牌頁,讀者可以通過搜索作家關鍵詞直連該頁面。目前,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青年作家劉子超等近30名知名作家已經入駐“眾聲創作者計劃”。
這一計劃的確也讓更多優秀作家的作品讓更多讀者看到了:劉子超代表作《失落的衛星》在“多多讀書月”的第一季中達成5個小時售出1000冊的成績,在第二季“多多讀書月”里,他的新書《午夜降臨前抵達》迄今已售出了4500余冊,登頂相關暢銷書類目的榜首。另一位“眾聲創作者計劃”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的《人生海海》則在讀書月落地頁售出了上萬冊。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駐作家的專屬主頁上,作家可以推介其他直連讀者的優質作品,讓這一頁面成為了一個屬于他們的“拼多多會客廳”,例如劉子超就推薦了馬爾克斯的《活著為了講述》和許知遠的《青年變革者》。
和這些作家一樣,李苓也有一個專屬自己的“主頁”,只不過這個主頁不在拼多多,而在小紅書。在小紅書上,李苓以“星序Irene"為網名和網友們推薦自己喜歡的書、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如今,這個賬號已經收獲了將近400位粉絲和1.2萬的獲贊與收藏。
李苓的小紅書主頁
“我喜歡的書能夠被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本身就很讓人開心了。有的時候還能在評論區和讀者互動,交換閱讀感受,我非常珍惜和享受這個過程。”李苓講道。
尾聲:月亮還是六便士?
盡管劉夢達學的是財會,但是她根本不喜歡這個專業,這一專業選擇是當初在填報志愿時父母要求的。熱愛文學的她真正想做的是一名語文老師。
“我覺得能將興趣和職業結合起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劉夢達說。
在“多多讀書月”,劉夢達一共買了4本書。除了《午夜降臨前抵達》《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和《萬歷十五年》之外,還有一本是《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我之前在圖書館看過,但是第一次看的時候帶了很強的情緒。我就想,為什么主人公一定要拋家棄子去實現夢想呢?為什么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呢?這一次,我想擺脫這種氣憤的情緒,站在文學和藝術的角度再去讀,看有沒有新的閱讀體驗。”
“目前我的生活狀態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平衡點——專業課該學的我還是得學,但是有時間的話,我要多看一些書。”劉夢達說。
用“六便士”換得的書映照著心底的“月亮”。
除了《我彌留之際》,做建筑設計的江銘在“多多讀書月”還買了5本書,分別是《山旅書札》《看不見的森林》《前往阿姆河之鄉》《我的探險生涯2》和《發現之旅:歷史上偉大的十次自然探險》。
江銘的拼多多訂單
“如果我對目前的生活非常滿意的話,我可能就不會喜歡看這些書了。我很清楚,如果要過上我理想的生活,我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江銘說。
“在我的理想生活中,我可以住在一個更加靠近大自然的地方,周邊有河有花,我每天會花一上午的時間打理我的花園,和狗玩一玩,下午的時候再去處理一下自己的工作。”
“我現在還沒有勇氣去過這樣的生活。但是我想,如果這輩子能有十年是這樣生活的,我就非常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