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物種。
雖然遠沒有科幻電影里那么神乎其神,Tesla的人形機器人也還只存在于demo中,但商用服務機器人的身影卻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在酒店和機器人一起等電梯,在餐廳從機器人那里取菜品,在家里用掃地機器人做大掃除,在辦公場所也許你的“同事”也是自動化了的機器人程序……以及在車間、廠房、倉庫等等,也在逐漸釋放人力。
前不久剛剛閉幕的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來自深圳的優地科技令業界矚目:這是一家橫跨文娛休閑、餐飲、酒店多場景,并實現產品量產出貨的廠商。因服務機器人的技術壁壘和市場渠道等因素,一個場景基本只能跑出一到兩家頭部企業,而優地科技目前在兩大場景中的市占率都名列前二。
必須承認,疫情加速了服務型機器人商業化的進步。“無接觸”概念吹遍大街小巷,防疫消殺,餐食配送,購物零售等無人化服務模式的鋪開加速了商用服務機器人賽道的進程。但疫情只是催化劑,服務機器人賽道如火如荼的更底層原因在于:核心技術的充分沉淀和場景的累積嘗試。而且,在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飆升的大背景下,這個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因此,資本側快速升溫。
根據企查查數據,2020年到2021年(截止8月底),服務機器人領域發生的融資事件達到153起。僅今年前8個月,服務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已達79起,披露總金額超238億元,普渡科技,擎朗智能等紛紛宣布獲得新一輪資本加持。而在此之前,頭部服務機器人廠商優地科技、云跡科技也早已得到大量的資本追捧和戰略賦能。
機器人賽道蟄伏多年,已然進入爆發的前期。水大魚大,誰是這里的頭部玩家?機器人的技術壁壘是最重的砝碼么?細分場景以及市場落地情況如何?這萬億行業又將行至何方?
技術壁壘or場景應用
誰是最重的那顆砝碼
如果要評選一個“機器人賽道投資人最關注問題”的榜單,按照大多數技術出身的創始人和互聯網思維腦的投資人的習慣,排名第一的多半是技術壁壘。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以玩家眾多的多關節機器人賽道為例,既有外資巨頭發那科、ABB、安川等,也有像埃斯頓這樣的國內本土機器人企業,后者經歷十余年的發展后也在市場上不斷斬獲訂單。
我們不妨聽聽泰合資本的觀點:技術原理本身并不能構成堅實的壁壘,技術上的暫時領先不意味著持續的商業成功,后來者一樣可以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這里再回復上面的問題,毫無疑問,對機器人公司來說,技術本身或許并不能構成足夠寬闊的護城河。
內行人都知道,機器人行業中極少存在獨門壟斷的核心技術,那要做到脫穎而出、搶跑賽道,勢必要做到“人有我優”了。優在哪里?那一定是基于對行業深刻理解下的解決方案和數據積累,直白的說就是四個字:場景應用。
這么看來,優地科技擁有文娛餐飲休閑配送機器人優小弟、智慧酒店服務機器人優小妹、室外無人駕駛配送車優小哥的產品矩陣,服務橫跨文娛休閑、餐飲、酒店、商圈園區等多場景,似乎已經將這場競爭從百米跑升級為多人馬拉松接力賽了。
據了解,定位文娛餐飲休閑配送機器人優小弟已是五代,這個由一個大置物柜、屏幕和底盤組成的機器人,可以實現迎賓引導、智能配送和廣告營銷等功能。基于多年來對文娛餐飲場景痛點與需求的深入理解,優小弟五代在整體設計更加簡潔,雙開拉門配合更大的置物空間,提高機身空間的利用率。還可實現一次配送多個包廂的酒水餐食。優小弟配備有激光雷達導航,無需鋪設導軌,就能實現在復雜的商業場所內迅速移動,高效率完成配送工作。與此同時,服務人員減少重復勞動,釋放人力投入實現更大價值的工作。
文娛餐飲配送機器人優小弟五代
與優小弟相似,智慧酒店服務機器人優小妹能實現自主送物、客戶引領、迎賓接待、信息宣傳等功能,新一代優小妹體積變小、負重能力增大、智能化能力提升。而且,優小妹并不是作為單一的送物機器人而存在的,服務機器人廠商傾向于給出一套智能化解決方案,打通從購物到送貨上房間的全鏈路,可匹配商城客需小程序和智能貨柜。這套組合拳不僅在服務上更好地滿足了住店客人的需求,也讓酒店管理者捕捉、沉淀了以往缺失的數據,為運營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據優地科技介紹,在酒店配送服務場景,其目前累計已經與8000多家B端客戶合作,累計服務數億人次。
優地科技的智慧酒店解決方案
相比室內場景,室外場景市場更廣闊,但同時準入門檻高。室外路況復雜,導航、行走、避障要求高,單車成本也因研發和生產投入而增高。在實際應用層面,機器人需要打通快遞、外賣系統,對數據安全能力的要求隨之提升。
室外無人駕駛配送車優小哥三代
優小哥定位室外無人駕駛配送車,主要為外賣、快遞公司承擔3公里以內的短距離終端配送,協助外賣和快遞人員完成封閉區域內的配送工作。新品優小哥三代匹配基于深度學習和多傳感器融合的低速無人配送解決方案,最高可以同時配送近百件快遞或外賣,可自主導航到收貨人的指定地點,收貨人只需用手機掃描無人車上的二維碼進行取件,用戶即可完成自主取貨。
優小哥不僅可以在審核成本較高的封閉區域輔助人力,還可以在高峰期分擔配送壓力,在夜間等分散期減少人力需求,實現總體的降本增效。
目前,參與這一新興場景競爭的企業包括新石器、白犀牛等創業公司,以及美團、京東等巨頭。優地科技已與各大快遞、外賣巨頭達成業務合作,共同探索商圈、社區的最后三公里無人配送服務。
相較在單一場景挖掘,優地科技的系列產品選擇“多場景”占位,顯示了橫向拓展的姿態,是這批服務機器人廠商中的佼佼者。商業化落地的前景日趨明朗,而差異化競爭將更多體現在技術壁壘和服務能力的縱向延伸。
2020年,優地科技連續拿到華住集團、如家、格林豪泰等國內領先品牌酒店集團的戰略投資,以及君聯資本、雪球資本、招商局資本、Convivialite Ventures等機構的投資。2021上半年,優地科技的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9倍。
服務機器人的賽道坡度
優地科技有發言權
“人工智能靠人工,機器人不像人”雖是一句戲言,但也反映了當前機器人行業的一些難題。服務機器人要攻克三大核心技術,即人機交互、環境感知和運動控制。
交互系統直接面向使用者,其中又包含了語音識別、面部識別、UI設計等環節,環境感知是機器人的“眼睛”,與之緊密相連的運動控制則是“身體”。技術瓶頸導致機器人能完成的任務有局限,制造成本也居高不下。市場層面,如何讓客戶接受,把現有技術成果落地也是一個難題。在這個高投入長周期的行業里,各個參與者也不得不去衡量資金投入和技術變現。近兩年來,在技術研發和商業落地上,機器人行業都看到了曙光。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報告,預計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8.6億美元,在2013-2021,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6%,遠超國際市場增速。如今的競爭態勢,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經跑出幾個明星公司,在各自的優勢場景里快速生長。如何鞏固城池,在愈加白熱化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根本上拼的還是技術能力和商業服務能力。
在今年的一次采訪中,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告訴「真探AlphaSeeker」,目前投機器人公司的核心邏輯,還是看場景落地和技術。“一是從需求出發;二是看公司在技術、工程化、產品化、服務客戶方面的能力是否有積累。”
優地科技機器人產品矩陣
這些難題與考核標準放到優地科技身上,凸顯了三大優勢:
第一,產品可以快速落地、多場景產品量產。自從2016年推出第一代主要應用于酒店、商場等室內大平層的機器人“優小妹”,優地科技陸續推出“優小弟”、“優小哥”,并根據客戶實際需求去優化迭代。目前,其系列機器人產品已經實現在文娛餐飲休閑、酒店等多個場景實現量產出貨, 并在細分場景做到領先地位。打下了室內場景的基本盤,優地科技也正在加快室外配送業務的拓展,預計今年年底,將進行大范圍的商用規模落地測試。
第二,扎實的技術實力。研發方面,2014年優地科技就成為了NVIDIA的合作伙伴,為眾多客戶提供基于視覺的Adas模組,團隊擁有豐富的嵌入式研發經驗和的移動GPU方案設計經驗。
從服務機器人的幾項核心技術來看:
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是機器人實現自主移動的關鍵技術。通俗來說,它解決的是三個問題,“我在哪里?”、“周圍有什么?”、“怎么離開這里?”,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定位、建圖和路徑規劃。優地科技自研的高精度云端建圖、基于激光點云和特征匹配的定位核心算法、基于3D激光雷達和視覺的感知算法、以及通用的規劃和決策算法正是為了讓機器人去完成對自身和周邊環境的空間認知,從而進一步實現路徑規劃。
差速底盤與運動控制技術:這是在執行過程中,機器人運動起來的關鍵。底盤有兩輪、三輪、四輪之分。優地已落地、已量產的模塊化機器人差速底盤技術和運動控制技術可便捷拓展產品線并滿足不同場景的運動控制需求。
運算平臺:優地科技的產品選用NVIDIA的Xavier平臺作為基礎運算平臺。相較于CPU,NVIDIA的GPU更加靈活、適應性強,不用做一個場景,就得相應地換套方案和主處理器。芯片通用的特性也使得優地科技可以快速探索多個場景,成本下降亦立竿見影。
第三,人才優勢與儲備,這也是任何科技公司的“核心資產”。據了解,優地科技的核心團隊來自通信設備供應商UT斯達康,也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小靈通的締造者,加上來自英偉達、百度、大疆、美團的優秀人才,優地科技始終保持研發團隊約占總團隊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遠超同行業研發人員1/6到1/10的占比。“高純度”的人才儲備,其驅動力是巨大:優地科技目前已取得近千項行業基礎核心專利。
除了以上亮點,優地科技的優勢還在于入場早,在上述場景中有成熟的應用積累,對于工程部署和機器人的保障運維已經搭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務方案。而且,優地科技在多次融資中引入業務相關的戰投方,使其能在合作中進行更為深度的結合探索。
機器人行業的想象空間大,不僅僅因為它們可以協助人完成工作,也在于這是IOT和AI的重要入口,是未來實現全場景數字化的載體。
當前,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但還是有很多道檻需要一段時間來跨過。國產機器人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例如減速器、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器等,依然是高度依賴進口,這導致機器人的價格和產能還是無法在短期突破瓶頸。
賽道里的明星創業者、新型機器人公司活躍,但是尚未出現像手機行業或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里如華米OV、“蔚小理”這樣的國產領頭羊。
挑戰即是機遇,現在的百花齊放正是繁榮的前兆。服務機器人應用賽道很長,行業未來可期,得場景者,前景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