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西瓜數據(ID:xiguashuju),作者:西樓,授權轉載發布。
8月17日,公眾號迎來9周年(詳見《9周年,公眾號的變與不變》),義務教育也不過9年時間。
9年來,我們見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見過后來居上的人。當然,也有徒勞無獲、遭遇沖擊而離場的人。
在平臺和內容形式變化的道路上,內容創業者的眾生相也都變化上演著。
那現在還活躍著的公眾號是哪一年注冊的?2012年就注冊的公眾號現在怎樣了?各行業公眾號崛起分別是在什么時候?西瓜數據帶你穿越一探究竟!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眾平臺正式向普通用戶開放。而正式上線則是8月23日,命名為“官號平臺/媒體平臺”。
這也是為什么,張小龍曾多次在微信公開課中提到:“公眾號不是為自媒體準備的,但卻被自媒體用得最好的一個領域。”
公眾平臺的最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為一種基于連接品牌和訂戶的群發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因此,它最初更多是面向企業、政府、媒體。
2012年11月,群發系統全面升級,新增圖文消息編輯功能。就在這個月,“央視新聞”、“參考消息”、“環球網”、“南方都市報”、“杭州交通918”等媒體公眾號誕生了。
還在當飛機維修工程師的林少也在同月注冊了公眾號“每日好書推薦”(后改名“十點讀書”),和太太一起兼職運營。
“視覺志”、“招財大牛貓”、“Vista看天下”、“丁香醫生”、“冷兔”等自媒體大V也在2012年11月創立了公眾號。
而2013年,公眾號增加了高級功能選項:編輯模式和開發模式、企業和機構公眾號開放、“自定義菜單”API內測申請、新增自定義LBS數據等功能。
就在公眾號誕生的一年內,不少如今活躍的公眾號就已注冊。
我們選取了近三個月有發文,且在2013年8月前注冊的公眾號top30,發現媒體類的占比最高,達到40%,其次是搞笑趣聞和文化類賬號,均占比13.33%,情感類緊隨其后,占比10%。有超過一半的賬號頭條平均閱讀達到10W+。可見,這些最早注冊的賬號現在仍然很活躍。
同時我們也對近三個月有發文的公眾號注冊時間進行了抽樣調查統計,發現注冊1年內的僅占比5.97%。排列前三的分別是注冊5-6年占比18.11%、6-7年占比15.44%,4-5年占比13.22%,也就是在2015-2017左右的這段時間。
在公眾號剛開始的時間,更多的人還是選擇觀望。但很快,公眾號的商業價值就突顯出來,迎來了紅利爆發期。
紅利爆發 繁榮發展
公眾號的紅利爆發期大概從2015年開始,我們從上文的注冊時間分布中也能看出,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公眾號的注冊數是最多的。各行各業的公眾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這跟公眾號功能的不斷迭代相關。2014年7月,公眾平臺內測推廣功能,廣告主可定向投放廣告,流量主可提供廣告展示;同年8月,推廣功能新增圖文廣告,并支持外鏈。2015年2月,微信推出原創聲明功能;2016年2月,朋友圈廣告新增公眾號推廣,隨后流量主功能開通門檻由原來的5萬粉絲降到3萬。
這一些系列商業化功能的增強,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加入。
我們抽樣統計了各行業各時間段注冊的賬號,數據顯示,資訊、教育、科技、財經、情感、健康、文化等行業的賬號,從公眾號誕生的第二年開始,新賬號注冊數就成倍增長。但目前注冊時間長達5-6年的公眾號最多,也就是在2015-2016年的時候,該時間內這些行業新注冊的賬號比較多。
而一些垂直領域的賬號,在普遍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近幾年卻仍然有不少新增的賬號。
例如,房產、美食、體育、時尚等行業的賬號,在2018-2019年的時候,新增的賬號仍然較前一年的多。還有三農、汽車、軍事、數碼、萌寵等領域。
公眾號發展至今,各行業都趨于飽和,而垂直領域深耕仍然還有機會。
現在活躍的是哪些賬號?
近幾年,出圈的賬號逐漸變少了。那目前微信公眾號中活躍的都是哪些賬號呢?
我們分別統計了每個注冊時間段內、不同文章閱讀區間的賬號,發現注冊時間越久的賬號,產生高閱讀的文章占比相對更高。
△ 不同注冊時間段賬號文章閱讀分布
數據來源:西瓜數據
已注冊8-9年時間,也就是最早一批注冊的那些賬號來說,雖然在西瓜數據抽樣統計中,它們賬號數僅占5.4%,但生產出的閱讀10W+、5W-10W文章數卻是最多的。
注冊6-7年的賬號,整體閱讀表現也較好,在閱讀5k以上的文章占比中,相對較其他時間段注冊的賬號要好。
可見注冊時間久的賬號,積累的粉絲體量更大,其他因素相同條件下,閱讀量也相對較高。
從廣告情況來看,西瓜數據統計了近三個月有發文且接廣告次數大于10次的賬號,注冊時間在3-4年內的賬號占比最多,有14.41%。其次是注冊5-6年內的賬號,占比13.88%。
廣告次數較少的則是注冊時間最久以及2年內的賬號。注冊時間久的賬號,在內容創作上容易陷入瓶頸,較難推陳出新。而新的賬號,積累的粉絲體量和粘性也都還不足,在商業價值方面稍顯不足。
以上就是各時間段內注冊的公眾號情況。雖是體現著整體趨勢,但也不是絕對的。
如今,公眾號不再是隨便播種就能遍地開花的土壤。對于已根植在這片土壤的號主來說,更應該考慮結合微信生態各場景,如小程序、社群、視頻號等,通過精細化運營,把根扎得更深、更牢,才能保持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