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卡思數據(ID:caasdata6),作者:卡思數據,授權轉載發布。
“我想和更年輕一代朋友,想和90后、00后的你們一起讀魯迅,借魯迅為機,進行一場生命與思想的交流。”
9月24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在B站動態中發布這樣一段文字,其主講的課程《北大錢理群教授講魯迅》也隨即上線,截至目前,該課程先導片已獲得56.8萬次播放。
“專業人士下場做文學課,真?降維打擊。”評論區有人感嘆道。
錢理群之前,B站已開設了多位重磅學者、專家的課程,涉及國際關系、法律、詩詞國學、電影等多個專業領域,多門課程獲得超百萬次播。
自從2019年開啟“課堂”專區內測,B站的知識付費已發展了將近兩年,而在這個知識付費被唱衰的年代,趕“晚班車”的B站,其付費生態怎么樣了?
“開課”兩周年,
B站知識付費做的怎么樣了?
再有半個月的時間,嗶哩嗶哩“課堂”上線即將迎來兩周年。
在2019年內測階段,B站抱著“摸石頭過河”的心態,于首頁開辟“課堂”板塊,上線《局座的國際戰略課》《PPT大神上分攻略》《熊浩:論文求生指南》等付費課程,為平臺知識類內容的打造再次加碼。
彼時,質疑之聲主要圍繞付費課程與野生教程的矛盾,以及在已開通大會員后,付費課程是否為平臺割韭菜。
兩年之后,再來看B站知識付費生態:目前,“課堂”板塊已形成通識學科、硬核技能、語言學習、考研公考、興趣課程、大學等板塊。
B站付費課程的豐富度明顯增加。最為明顯的是課程覆蓋領域的提升,僅學科通識便細分為人文歷史、法律、文學、物理、心理等領域,硬核技能覆蓋剪輯、繪畫、PS、編程以及對非專業人士較為陌生的C4D,興趣生活則包括音樂、電影、藝術等諸多板塊。在新課預約界面,游戲、小語種、推理相關課程也即將上線。
在B站“課堂”板塊,用戶只需花上一百元左右就能聽完一整套大師課,或掌握一項技能,或充實學識,聽上去十分具備誘惑力,但真的有人為此買賬嗎?
流量是不均衡的。其中,學科通識課程受到用戶偏愛,如UP主@所長林超開設的《給年輕人的跨學科通識課》,講解的學科知識橫跨函數、金融、生物、歷史等多領域,課程尚未完結已獲得上千萬次播放;再如開設《白宮里的主角們》通識課、細說美國霸權興盛與隕落的復旦教授沈逸老師,評論區下用戶“四舍五入都是復旦校友”。
相應的,部分大學課程由于內容性質限制,付費率不如其他課程,但基本維持在萬余次,滿足了不少考研黨與期末黨需求。
除與平臺原生UP主、專門機構合作外,最近一年,B站更傾向于與社會知名學者、專家合作,定制專屬精品課程,名校教授們涌入B站,紛紛加入知識類內容創作。
繼羅翔之后,去年6月,因魔性解讀詩詞走紅的戴建業老師入駐B站,8月開設《高能詩詞課》;9月,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三體中的物理學》上線,吸引《三體》迷前來圍觀。
今年6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入駐B站,分享海洋與地質學知識;下旬,影評界大神戴錦華教授入駐,成為B站最專業的影評UP主,而其開設的課程《大師課:性別與凝視》,解讀經典影片中的女性與社會,獲得超431.6萬次打卡。
大師課扎堆“上新”,B站正借助這些課程打造平臺知識付費的“門面”。
發力知識付費,B站有何優勢?
據公開數據,2019年,B站泛知識學習類內容的觀看用戶數突破5000萬,學習類UP主數量同比增長151%,學習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274%。在用戶養成在B站學習的習慣后,為知識付費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B站擁有良好的知識類內容基因。尤其去年6月知識區正式上線后,平臺知識類內容發展突飛猛進,迅速建立起強壁壘優勢。在用戶主導、平臺資源傾斜的雙重作用下,到目前為止,B站已形成包括野生教學資源、公開課搬運、紀錄片、考研自習室等板塊在內的完整知識系統,營造出的良好學習氛圍成為平臺發力知識付費的天然助力。
一方面,付費課程與平臺原生內容并不違和。以硬核技能為例,在B站檢索關鍵詞“PR教程”,跳轉頁面中既有可“白嫖”的野生搬運資源,也有技術型UP主的實操教學,均有著不錯的播放量,證明這類教程契合平臺調性,與原有內容并不沖突,也更容易獲得用戶認可。
平臺創作者也具備一定優勢,用戶往往傾向于選擇關注的人所開設的課程。一位購買“局座的國際戰略課”的用戶提到,因為之前喜歡并關注局座更新的視頻,才會選擇為這類知識消費。同樣,羅翔的《刑法悖論十講》也受到用戶喜愛,總計獲得1372萬次播放。相對而言,從站外引進的視頻由于缺乏B站“屬性”而鮮有人問津。
另一方面,從用戶畫像看,B站的付費課程面向人群仍然是年輕人。在B站12周年演講中,陳睿提到,目前B站月活用戶為2.23億,其中35歲及以下的用戶比重超過86%,新增用戶的平均年齡是20.2歲。處于此年齡階段的用戶往往有更高獲取知識的傾向與較強的版權意識,愿意為知識進行消費。
除此之外,名人講師本身便是一種內容背書。歷數B站邀請的專家學者:因“法外狂徒張三”而出圈的羅翔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電影研究者戴錦華為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錢理群則是國內魯迅研究領域泰斗級人物……眾多重磅學者齊聚B站,講授內容深入淺出,為用戶打造了由知識構成的殿堂。
“泛知識”賽道擁擠,
知識付費前景如何?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也是“知識售賣”的黃金時期,羅振宇創辦的“得到”APP以及最先入局的喜馬拉雅獲得了最初的流量紅利。不過在今年,以付費訂閱為營收主力的喜馬拉雅遭遇音頻行業的困局,連續三年虧損。而據招股書數據,知乎用戶的付費率掉至3.4%,而且在很多老用戶看來,知乎社區也“變了味兒”,人們更愿意為故事付費而非專業知識。
知識付費似乎在遠離“風口”?并非如此,據艾媒咨詢數據,2017年以來,中國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快速擴大,2020年達392億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675億元,隨著知識付費平臺運營模式逐步成熟,行業整體市場規模有望加速擴大。
從入局者來看,更多綜合型,而非垂直類平臺嶄露頭角,短視頻則沖擊著音頻付費,傳統知識付費模式“不香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接連發力,“泛知識”賽道呈現出擁擠的態勢。
以快手為例。在2019年,快手即聯合知乎發布“快知計劃”,大力扶持知識創作者。據快手知識生態數據,2019年,快手上的知識作品數量超過1.2億。2020年,快手“網課”熱銷,僅上半年付費課程學習時長累計達339萬小時。今年下半年,快手再次布局知識領域,推出“快手新知播”“新知懂事會”,以直播場景豐富平臺知識類內容生態。
抖音則于今年4月上線了“富知計劃”,邀請專家、學者、創作達人分享知識經驗, 助力不同領域的知識好物觸達更多用戶;在抖音,#輕知識計劃 話題下已有373.1億次播放。在付費領域,“海豚知道”作為抖音首款知識付費小程序,早已探索過知識類內容變現。
形形色色的課程在短視頻平臺成長起來。在快手,一門標價69元的《流行演唱入門課》共獲得1.6w次購買,快手達人迪老詩的“零基礎學腹語”則賣出了6.5w份,可見用戶對付費內容的接納。
對B站而言,探索知識付費不僅是撕去二次元標簽、豐富內容生態的重要方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戶留存率,為B站筑起一條知識類內容的“護城河”。在B站十二周年演講中,陳睿提到,過去一年,科普內容的播放量增長最快,達到1994%,泛知識類內容占全平臺視頻總播放量的45%,2020年,超過1.13億用戶在B站上觀看知識類內容,人數是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三倍。
上線兩年后,B站的付費課程體系也漸趨成熟:于站內,與平臺原生創作者合作專屬課程;于站外,吸納更多專家、學者講解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領域。
但難題依然存在。一方面仍是野生教學資源與付費課程之間的矛盾,在平臺已存在大量優質免費課程的前提下,B站需要尋求知識獨特性,考慮選題內容如何擊中大部分用戶興趣點,以提升付費率。
同時,平臺現有的一些淺顯科普已無法滿足專業人士需求,而擁有大量優質資源的中國大學MOOC、TED等學習平臺對B站也存在不小的影響,培養用戶使用習慣、提高用戶粘性也是B站需發力解決的一大問題。
另一方面,各領域知識流量相差較大,如大學課程類內容的付費率遠低于通識學科類,后者則以特邀專家、學者課程為主,鑒于精品視頻創作周期較長,知識類UP主通過付費課程變現仍然是一個過于理想化的想法。
而在內容方面,即便有名師背書,所授內容也難免偏入門向、基礎向,或知識點有所缺漏,實施知識分級尚需探索。
除此之外,版權問題仍困擾著知識付費行業,對虛擬產品而言,內容質量也始終難有固定的標準,而解決這些問題,是知識付費邁向更廣闊市場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