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7日,第二屆全國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學術論壇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土木、交通、建筑、城市規劃、測繪、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等領域的500余名專家、領軍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基礎設施智慧建造與運維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助力“新基建”按下“加速鍵”。
本屆大會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建筑學會等十個一級學會與東南大學共同主辦,東南大學智慧建造與運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大會主論壇邀請兩院院士、行業帶頭人作大會主旨報告。同時,設立八大分論壇,主題涵蓋智能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智慧城市(智慧機場)、區塊鏈與智慧工程管理、BIM/CIM和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建造機器人與智能化裝備、數字孿生與智慧運維、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創新等方向,64位行業專家奉上一場思想盛宴。
作為建筑業信息化領軍企業,廣聯達總裁袁正剛受邀與兩院院士,華為、騰訊、聯想等頭部企業代表作大會報告。廣聯達助理總裁、基建解決方案部總經理付衛國,研究院院長劉剛,數字施工BIM產品總監黃錳鋼,數字城市首席專家馮朝明出席相關分論壇并作報告。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和快速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建造與運維正處在產業現代化、信息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近年來,廣聯達以“數字建筑”為引領,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與建筑產業深度融合,明確產業數字化轉型思路與路徑并付諸實踐,加快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袁正剛在大會上作了題為《數字孿生基礎設施的挑戰與突破》的報告,深入闡釋了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的制勝之道。他強調,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當前正面臨著戰略定位、方案選擇、實施路徑三大挑戰,要想破局,必須聚焦實現崗位工作數字化、項目管理數字化、企業管理數字化。崗位工作數字化就是要實現設計崗位的數字化、生產和運維崗位的數字化以及管理崗位的數字化,為能力進階打下堅實基礎、提供數據支撐;項目管理數字化就是要搭建數字項目集成管理(BIM+智慧工地)平臺,打造極致可視、數據清晰的項目管理現場;企業管理數字化就是要匯總各類生產數據,建立企業級的生產指揮調度系統,實現數據驅動的實時管理和協作,推動項目企業一體化。
付衛國在“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創新”分論壇上發言。他指出,“三元世界”是數字時代基礎設施存在的基本形態,意識世界、數字世界、物理世界三者相互促進、共同進化、共生發展,推動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大為提升。在建筑行業,“跨時空”已經成為基建項目監管與調度的核心業務場景,數字化是解決“對信息未知”,助力企業實現“多快好省”的最優解,因此打造數字項目是新基建和傳統基建融合的必然選擇。建筑企業利用新興技術實現管理過程數字化、空間+建筑實體數字化、生產要素數字化,做到對項目現場作業可控、項目指揮高效及決策精準。同時聚焦客戶需求,堅持雙輪驅動、創新務實,必將實現新突破、開創新局面。
劉剛在平行分論壇“數字孿生與智慧運維”上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剖析了數字孿生與精益建造深度融合的轉型思路。傳統建筑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數字化手段作為有效的支撐,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核心,以全產業鏈綠色化為目標的發展新方式,將工業級精細化水平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推動原有靠大量投資進行的規模化增長模式轉變為靠價值創造來驅動發展的新模式。數字孿生與精益建造有效融合是實現“讓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的關鍵,兩者深度融合,依托數字生產線、物理生產線,實施全數字的虛擬建造與工業化的精益建造,從而實現價值最大化、浪費最小化的目標,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黃錳鋼出席“BIM/CIM 和工程信息管理系統”論壇。他在發言中指出,數字化轉型是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BIM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技術作用愈發凸顯,高集成、高效簡便、全過程應用、數據互通、自主可控勢在必行。廣聯達作為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可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自主可控BIM解決方案,包括自主產權的三維圖形引擎、BIM設計軟件、造價和施工應用軟件,特別是核心的幾何算法、顯示渲染、BIM建模三大圖形技術,支撐建筑設計、造價、施工管理等全應用場景,在行業得到廣泛應用。除此之外,廣聯達近年來持續將BIM技術與AI、物聯網、大數據、云中立等新技術融合,并沉淀到數字項目管理平臺,構建核心優勢,賦能行業伙伴,助力生態共贏與行業轉型。
馮朝明在分論壇“智慧城市(智慧機場)”上指出,數字城市已經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它能有效解決城市規建管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問題,全面提高城市資源配置效率和運轉狀態。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數字城市建設業務端、平臺端仍面臨諸多困難,構建新型CIM體系是滿足城市數字化轉型需求的關鍵舉措。數字城市建設首先應堅持“一城一策”,明確其愿景與定位;其次要基于CIM核心平臺,驅動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一體化技術集成、數據融合、業務協作。特別要具備城市級場景3D數據承載與表現、多源異構數據綜合處理、跨行業及跨業務數據高度融合、時空大數據分析等核心能力。
備注(點擊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