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曹齡予,授權轉載發布。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以前看《烏合之眾》的時候,對這一句印象深刻,因為那時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甚至直至今日,也不能說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
昨天無意中在瀏覽器上搜索框,搜索了“學點什么?”,當打出這四個字的時候,我當下是懵逼的,因為那會兒就是無意識的打出了“學點什么”。
細想下來,當時并沒有什么心理活動,但致使我打出這四個字的影響因素,可能是我近期對于技能學習的渴望,也有是對于現在所處環境的迷茫,還有可能是隨時可能被淘汰的擔憂,我打在搜索框的字,反映了我實際的需求。
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你在搜索的時候想了啥?
翻譯一下,也就是引發我們日常行為,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都有啥?
SEMer一直在做優化,加詞,改創意,調整排名,其實更需要停下來想一想:
加詞加哪一類詞呢?
改創意改哪些創意呢?
調整排名調哪些詞排名呢?
包括做信息流推廣也是一樣,抓取精準用戶群體,哪些才是我們精準用戶呢?我們很少去探究搜索詞后面,網民在想啥?他為啥這樣去搜索?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你在搜索的時候想了啥?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不同搜索詞定義為不同的搜索行為,而一般會分為四個階段:
賬戶搭建的時候也是可以按照四個時期意向度來分類,網民在不同時期的搜索詞可以放在不同的單元類,創意也可以針對這一時期網民的想法,針對性的撰寫。
有點想法
從上表可以看出,網民搜索“學點什么”的時候,他的想法可能是真的想要學習點什么,目的:學習點什么!
這個階段心理活動是迷茫的,對于展示的內容也許會排斥,也許會欣然悅納,那只要有這些需求的人群都會是我們的匹配人群,那接下來就是我們展示的創意是否能引起網民的興趣,這個時期我們可以做的是:制造需求。
以上是我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的搜索結果,分別展示的是計算機培訓、北大青鳥培訓、西點培訓等結果。
不同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搜索的結果都可能不同,聰明的廣告主會抓住這一部分人群,給他們制造需求。
比如在上面的結果當中,第一個告訴我學技術就業好,去北大青鳥學IT吧~第二個說出了我最關注的,現在學什么技術好,學什么技術有前途,學什么技術時間短;第三個告訴我了現在西點培訓價格大概在1000-30000,一對一教學,由西餐冠軍上課;因為本身從事互聯網方面工作,因此我可能會被第一和第二個廣告吸引。
有點意向
網民被制造出了需求,覺得IT培訓好像不錯,了解看看!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思索的是TA會搜什么。
回到上面的搜索結果,廣告主不僅制造需求了,還制造了網民接下來關注點:IT培訓有前途嗎?IT培訓好學嗎?零基礎可以學IT嗎? 這個階段就需要我們去加深需求。
不管我搜索什么詞都能看到這家廣告,并且回答我的問題:IT培訓有前途嗎?有前途,月薪9K起;IT培訓好學嗎?好學,免費試學,小班授課;零基礎可以學IT培訓嗎?可以,零基礎也能學,先就業后付款;這個階段,廣告主加深了我的需求。
思考意向
在通過瀏覽網站,和多方檢索的情況,我對于Python編程感興趣,并且意向強烈,于是乎,我需要了解學習python哪家好,多少錢?廣告主在這個階段,就是需要幫助網民確定需求。
細心的網友可能發現了,當我搜索“Python培訓哪家好?Python培訓多少錢?”,出現的是另外一家廣告主的廣告,看到這,不知道有沒有人替第一家廣告主感到可惜,反正我很可惜,因為他已經成功引發了我的興趣,幫我制造了需求,也加深了我的需求,但最后我選擇了另一個他。不要以為我會回頭去找第一家,愛過!現在是另外一家幫我確定需求了。
決策意向
每一個檢索行為背后,都有其隱蔽的動機。
當你在做賬戶和優化的時候,應該去站在一個網民的身份上去思考:當你在搜索時,你想了啥?而我們在各階段可以做點什么?
作為SEMer,應該多分析每個搜索詞背后的動機和涵義,再根據搜索時的想法去做關鍵詞,做創意,事出必有應,有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搜索!SEMer應該設法去成為這個“果”。
SEM并不是一門好學的技能,它可能涉及了計算機科學、營銷學,還有心理學,入門雖易,深耕很難,我也還在一路學習中,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