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
盡管備受部分用戶的青睞,但“原生安卓”或已沒有了未來。
如果你是一位用機經驗比較豐富的手機玩家,可能不會對“原生安卓”系統這個概念感到陌生。
何謂“原生安卓”?簡單來說,就是界面、功能幾乎100%基于AOSP(安卓開源計劃)代碼,不做任何大幅度的修改,同時在系統里也不集成任何有手機廠商自己風格的應用,最大程度提供與谷歌Android系統相同的界面風格、操作邏輯和功能體驗。
相比魔改系統,“原生安卓”的好處有不少
乍看之下,“原生安卓”的好處有很多。例如其體積通常很小(一般是1~2GB,有些甚至只有幾百MB),相比目前動輒要占用十幾GB的“魔改系統”,確實能節約更多的存儲空間給用戶使用。
又比如說,“原生安卓”不會預裝任何第三方應用,這就極大滿足了那些“極客用戶”對于簡潔系統的需求。同時也直接避免了大量的彈窗和通知欄廣告,能夠讓手機到手的時候顯得很“干凈”,也更流暢。
除此之外,由于“原生安卓”的系統代碼很接近原始的Android開源系統,這也就意味著為其進行新版系統升級、適配的工作量也相對更小。換而言之,也就是理論上使用“原生安卓”的機型會更容易得到系統升級。
說了這么多,既然“原生安卓”的好處不少,可為什么我們現在基本看不到使用它的機型了呢?
“原生安卓”的商業模式,注定兩頭不討好
眾所周知,如今智能手機行業的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他們一方面要不斷研發新的硬件技術,積極采用最新的主控芯片、攝像頭模組、屏幕面板、散熱單元和快充設計等等;但另一方面,產品的售價還要一壓再壓,以換取更高的市場競爭力。
在這樣的環境下,手機廠商通過“魔改”系統中的各種會員服務、付費內容,以及應用商店里的分發和付費機制賺取額外的收益,自然也就成為了目前主流的做法。
然而問題就來了,“原生安卓”系統由于沒有預裝手機廠商的軟件和服務,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后續的收益。于是乎,為了平衡成本和收入,曾經一些選擇了“原生安卓”系統的手機廠商,就不得不想出了另外的方式。
他們是怎么做的呢?簡單來說,這些廠商普遍都是用同一套硬件做了兩款產品。其中一款是搭載自家“魔改”系統的正常版本,通過自己的渠道進行銷售,而另一款則是搭載“原生安卓”系統的“純凈版”產品,通過一些特定渠道(例如特別的論壇、面向專業人士的渠道、或者干脆是谷歌官網)進行銷售。
三星Galaxy S4Google Play版
很顯然,手機廠商這么做的目的,是不想讓搭載“原生安卓”系統的機型干擾到普通版本的銷售。但如此一來,一方面消費者其實很難真正買到“純凈版”的產品;另一方面,不尋常的銷售渠道,加上“原生安卓”系統很難賺取后期收入的情況,也注定了這類設備的價格往往會比普通的市售版本更高一些。
例如在2013年,三星和HTC曾先后推出了搭載“原生安卓”系統的Galaxy S4和HTC One。但兩者僅限于在谷歌商店銷售,并且價格也比使用自家系統的版本普遍貴了25-70美元(約合人民幣160元-450元)。
HTC One Google Play版
結果,相對小眾的銷售渠道使得很多用戶即便想買“原生安卓”手機,也不知道在哪能買到。而額外加價的策略,更是使得這類設備在用戶心目中被打上了“低性價比”的標簽,最終遭遇市場潰敗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更重要的是,“原生安卓”或許并不好用
看到這里,可能有的朋友會說,谷歌自家的“親兒子手機”使用的難道不是原生安卓系統嗎,人家都迭代了這么多年,還活得好好的,不也說明使用原生安卓的手機也有市場需求嗎?
其實查閱公開數據就不難發現,“谷歌手機”至今在銷量方面都稱不上有多“成功”。雖然它的名頭可能很響亮,但真正有多少人用,這卻是個不太好說的事情。
不僅如此,從功能和代碼層面來看,雖然曾經主打“原生體驗”,主要是賣給開發者做廉價開發機的Nexus系列可以稱得上是“原生安卓”系統。但自從谷歌放棄Nexus產品線后,主打大眾消費群體的Pxiel系列,其系統本質上其實也就不再“原生”了。
畢竟就在數日前,谷歌方面還專門解釋了關于Pixel系列機型沒能第一時間得到Android12系統更新的原因,所給出的理由是“要進行獨占和先享功能的適配”。從這一點來看,Pixel系列機型現在所使用的系統,本質上其實也只是谷歌基于開源代碼、自己操刀“增強、魔改”而來,算不上是真正的“原生安卓”了。
而且即便是拋開Pixel系列這種特例不談,對于目前市面上還僅存的那些真正使用“原生安卓”系統的機型(大多數使用的是Android One,也算是某種形式上的原生安卓)來說,它們的體驗很多時候也未必能讓用戶滿意。
Android One手機可以算是目前僅存的原生系統設備,但其中依然會有廠商自己的服務
這是因為安卓系統的開發過程,本身其實是靠著谷歌和其他諸多手機廠商來共同來完成的。比如說今天某品牌可能向安卓系統貢獻一個他們自己的新功能,明天另外一個品牌可能會向安卓系統貢獻一個底層的省電算法……但問題就在于,這些新功能和新算法并不是說馬上就會體現在接下來的系統更新里,而是有時候要到年度的大版本更新時才會正式公開。
這也就意味著,相比于手機廠商“魔改”系統可以隨時加入新功能,有些甚至一個月就可能發生一次較大改變的情況,“原生安卓”卻可能要一年才有一次大改。這導致其雖然看起來更輕量、但用起來的感覺,卻很可能并不見得比手機廠商的“魔改系統”更流暢、兼容性更強。特別是在對于新應用的適配、對于流行功能的及時添加,以及對于本地化適配的響應方面,“原生安卓”的缺陷很容易就會讓用戶感到不方便,從而大幅降低使用體驗。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機型里已經幾乎不存在還使用“原生安卓”的設備了,即便是極少數基于Android One的產品,基本也都預裝了一些廠商自己的應用。畢竟比起單純的“簡潔”,追求“順手”、“好用”的消費者還是占據了絕大多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