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唐韌(ID:RyanTang007),作者:唐韌,授權轉載發布。
最近準備入手iPhone13Pro 升級一下我的老款 XR,可看官網訂貨時間要40天以上。
我不想等,于是準備碰運氣試試線下門店提貨。
雖然是線下提貨,但依然需要提前到線上下單。按照蘋果的規則,線上下單后可以選擇就近的門店提貨。
前提是,門店要有現貨。
有過或者正在經歷同樣過程的讀者知道,現在全國的蘋果線下店幾乎都是缺貨狀態。就算有,也都是提供給之前在線上下單的用戶。
另外,官方零售店每天會在不同門店放出少量現貨,如果你運氣好的話,就可以選擇線上下單線下提貨,最早當天就能拿到。
相比等待一個多月的提貨周期,這種碰運氣的做法顯然會吸引更多人去嘗試。這種動機進而形成了一個需求,搶單。
說白了,你需要在不確定的放貨時間點以最快的速度下單。
為此,又形成了兩個需求。一個是如何知道官方放貨時間,另一個是如何第一時間下單。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機會。哪里有機會,哪里就有產品存在的空間。
這不,當新款 iPhone 還大量缺貨的時候,有一款名叫「蘋果小工具」的微信小程序火了。
我是在小紅書上看到這款產品的,帖子發布者說自己通過這款工具順利搶到了13Pro。
好奇驅使加上自身需求驅動,我研究了一番。
這款產品的功能很簡單,就是能幫你查詢全國各地蘋果官方零售店的 iPhone 庫存以及放貨時間。
你可以選擇具體的 iPhone 型號以及城市,點擊查詢后就可以看到該城市不同門店的貨源情況。
如果顯示有貨,那你就可以直接去官網下單了。
如果顯示無貨,且你不確定具體放貨時間,那就可以用這款產品的另一個功能「自動刷新貨源」。
設置完需要監測的 iPhone 型號以及城市后,點擊「自動刷新」按鈕,程序就會一直刷新,直到發現有新的庫存出來。
這個過程中,你必須保持小程序處于前臺打開狀態。如果發現了新庫存,系統還會發出一個提示音并彈窗告訴你有現貨了。
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趕緊去官方 Apple Store 下單。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按照這個邏輯去操作,那大概率是搶不到新款 iPhone 的。
原因很簡單,這個小程序是第三方開發的,如果信息屬實,他們會以數據爬取的方式獲取官方數據,然后再存儲,最后到小程序上進行展示和提示。
要知道,這個過程是會有時間損耗的。
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小程序的提示時,可能貨源早就已經被別人秒走了。
這種機制,存在極強的滯后性。
因為熱門款的放貨量極少,加上需求大,短期內集中搶購的人很多,總會有人手更快。或者,人家也上了高科技方式。
既然等小程序通知后去搶存在滯后性,那么有沒有可能提前預知官方的放貨規律,并做好提前搶貨準備呢?
還是那句話,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機會。哪里有機會,哪里就有產品存在的空間。
與這個小程序并行的還有另一款名叫「庫存小工具」的微信小程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查詢全國各門店的 iPhone 庫存明細和具體上架時間。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蘋果門店放貨情況,那就可以查看最近幾天的放貨時間和具體型號,以此推斷出大致規律。
比如,長沙的蘋果零售店一般是在早上8點20開始放貨,高峰期集中在9點左右。一般來說,熱門的 iPhone13Pro 只會有幾臺現貨出來,而 iPhone13則相對多一些。
找準了這個規律,那等到明天的同一時間就可以提前加好購物車并填寫相關信息,然后不斷點擊下單就可以了。
這種做法能彌補前面說的時間滯后性,但同樣依賴于運氣和手速。我試了兩天,依然還是搶不到。
此外,這款產品還提供了按照地域、時間、款式進行細分查詢的功能。不過有個前提,如果要開啟這些高級查詢功能,需要先觀看幾十秒的廣告來解鎖。
可能細心的讀者發現了,上面提到的這兩個功能分別放在兩個不同的微信小程序里,一個叫「蘋果小工具」,一個叫「庫存小工具」。
按理來說,這種功能類似或者說有些重復的功能完全可以放在一個產品內。可是,為什么要做兩個獨立的小程序呢?而且還是同一個團隊開發的。
很顯然,這是這類產品的商業模式決定的。相信你們也看出來了,這兩款產品都植入了廣告。
對于展示型廣告來說,提升轉化率的關鍵就是曝光。這兩個功能之所以被分在不同的小程序里,就是為了拆分場景并提高廣告曝光率。
曝光越多,收益越高。
包括一些「高級功能」的解鎖也是通過觀看廣告的方式來達成,雖然產品是免費的,但依然不妨礙開發者賺錢。
特別是那個自動刷新監測是否有貨的功能場景,廣告更是直接常駐前臺,用戶注意力非常集中。這種高效曝光,提高了廣告變現效率。
我看網上也有人說通過這個小程序的幫助搶到了 iPhone,不過在我看來,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前面也說了,如果等著小程序的通知去下單,在這種滯后性的影響下是大概率搶不到的。
如果真的搶到了,要么是庫存夠,要么是運氣好。
另外,現在也有專業的黃牛提供代拍服務,他們在咸魚或者淘寶上攬客,然后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并通過自己的手段去代客下單。據說,命中率還挺高。
這種因為供給緊張導致的供需失衡會衍生出很多的溢價空間,對于消費者來說,其實就是加價購買。
所以,行業內有個規律,當做產品的還沒賺錢時,圍繞這些產品做周邊服務的可能早就賺錢了。
比如過去這十年,圍繞各種移動 App 做短信服務、推送服務、IM 服務以及云存儲服務的廠商都活得不錯。
他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產品的起起落落,但自己始終只干賣水的活兒。
老話說,挖金的累死了,賣水的變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