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深響(ID:deep-echo),作者:李靜林,授權轉載發布。
唱著《窮小子》的朱恩池奪得了今年B站音綜的全國總冠軍、36組選手重回舞臺唱響主題曲......B站原創音樂綜藝《我的音樂你聽嗎》在本周六正式收官。
截止決賽之夜,《我的音樂你聽嗎》在站內收獲2.3億播放,評分9.2分,成為本年度B站流量最高的一檔綜藝。
開播以來,《我的音樂你聽嗎》就貢獻了不少令市場驚喜的新面孔與破圈作品。如第一期節目中,組合余梓君、張子薇一首《戲歌》撼動人心,#余梓君張子薇戲歌聽到起雞皮疙瘩#的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在第五期節目中,此前一直表現得不溫不火的李昂,也用一首《有譜》讓導師戴佩妮落淚。
這已是B站在音樂綜藝領域連續第二年的嘗試。
去年B站推出《說唱新世代》,在擁擠的說唱綜藝賽道中靠口碑逆襲,節目熱度在播出之后持續走高,截至《說唱新世代》總決賽播出時播放量就已超過3億,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1。
節目后,圍繞《說唱新世代》B站還持續推進了生態運營,聯合88Rising打造出一個全新廠牌W8VES(萬悟),趁熱打鐵地開啟線下巡演等多維度變現活動。
對此,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將其定義為一檔“生態型綜藝”,平臺圍繞著潮流文化,對節目進行了長鏈路的運作。
這個思路延續到了剛剛落幕的《我的音樂你聽嗎》。以去年的《說唱新世代》為基礎,兩檔節目分別聚焦說唱與原創音樂兩個切面,但一以貫之了相同的價值內核:
給新一代音樂人舞臺,鼓勵年輕人的自我表達。
換句話說,這是兩檔被B站社區土壤孵化、深刻烙印著B站標簽的綜藝,而這背后是B站原生的、獨特的綜藝生態。
年輕人想看什么
B站綜藝就做什么
2021年,除了在音樂綜藝領域繼續探索外,B站還進行了更多維度的嘗試。
比如各個長視頻平臺扎堆的戀愛交友類綜藝,B站8月開始上線了《90婚介所》,本周五已順利收官,目前,節目在站內已收獲兩億播放量。此外,B站也覆蓋了目前較為小眾的銀發綜藝,于9月上線聚焦于獨居老人和城漂青年之間代際關系的節目《屋檐之夏》。節目播出之后,《屋檐之下》站內評分高達9.8分,也成為目前B站自制綜藝中的最高分。
在去年初步試水之后,經過大半年的蓄勢待發,B站近幾月連續上線三檔綜藝,宣告邁入節奏性、規模性產出綜藝內容的階段。此時有條件且有必要,對B站這位綜藝新玩家的打法進行系統性地觀察與拆解。
首先最明確的一個特征是,B站綜藝緊緊圍繞著其特有的社區基因。對此B站副總裁楊亮在此前的采訪中就曾明確表示:“不太會嘗試與站內內容及生態不符的綜藝類別。”
具體來看,所謂與站內內容及生態相符,體現于如何滿足B站用戶喜歡的內容以及與UP主創作生態的聯動。
用戶方面,B站所有自制綜藝全部目標明確地聚焦年輕群體。《我的音樂你聽嗎》聚焦一批有潛力的音樂新人群體,《90婚介所》討論90后對親密關系的需求與思考,即便如《屋檐之夏》這樣的“銀發綜藝”,也在老年人之外加入了一層年輕的視角,打出了青老共居的概念。
創作者方面,各檔節目中都頻繁出現了B站用戶熟悉的UP主面孔。如《屋檐之夏》邀請的嘉賓有“拉宏桑”“中國BOY超級大猩猩”“泡芙喵-PUFF”等,《我的音樂你聽嗎》節目中演唱了一首洗腦饒舌《別卷了》的Kei禹凌,是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up主。
其次,對B站這一綜藝新手來說,“創新”是其沖破長視頻平臺封鎖所必需的武器。
其實無論是婚戀、音樂還是銀發內容,在綜藝市場上都不是新鮮事物。《非誠勿擾》已開播11年,早已是戀愛交友類目下的標桿,各個長視頻平臺戀愛類綜藝更層出不窮;銀發綜藝早在2019年曾掀起一波高潮,十余檔節目曾密集地出現在視頻平臺或衛視上;音樂綜藝作為綜藝的傳統大賽道更不必贅述。
因此,B站選擇了更差異化的視角來呈現這些傳統綜藝題材。比如在探討親密關系時,《90婚介所》跳脫了男女互選、以配對為目的的框架,通過更加平等的社交,展現親密關系塑造的過程是重點,男女嘉賓能否牽手成功已不是最大的賣點。
音綜賽道,B站除了挖掘新面孔外,還進一步將題材限制于原創音樂,以與傳統的音樂選秀類綜藝做區別。《屋檐之夏》更是提供了少有的代際碰撞視角,將銀發綜藝推陳出新。
當然除了題材與模式之外,一檔綜藝能否在提供娛樂價值之余、對固定題材下的社會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往往是其能否在擁擠的綜藝賽道沖破重圍的關鍵。
B站在幾檔節目中,也著重挖掘了年輕群體共通的矛盾、焦慮、需求,并進行思辨性地呈現與討論。
比如《屋檐之夏》放棄了明星嘉賓,以素人為主呈現不同代際陌生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獨居老人的孤獨,無助,城市里打拼青年的迷茫、焦慮,都在節目中有所展現。
《90婚介所》在話題的設置則跳出了家庭情況、物質條件、個人生活等傳統相親框架,直面當下年輕人在親密關系中的問題,生育焦慮、丁克等問題也都被大方討論。
深度挖掘當下年輕人的興趣、想法,B站在原本擁擠的綜藝賽道上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也搞出了別樣的魅力。
B站想做長視頻領域的“鯰魚”
如今的長視頻、綜藝市場,也確實需要一條新的“鯰魚”,重新激活參與者的創造力。
掃描目前的綜藝市場,在云合數據公布的年度霸屏榜單上,位列前十位的節目中,“綜N代”占據了七席。如何煥新IP成為了綜藝行業百談不厭的話題,但無論怎么總結經驗、洞察需求,在創新的道路上“踩坑”的案例仍比比皆是。
此外,每年各個平臺有數不清的音樂綜藝項目,但類型化節目扎堆、同質化內容嚴重,對同一批用戶的爭奪更加激烈。
音樂綜藝走過十年的歷史,早期很多節目就是靠爽歌,靠飆高音的炸歌來刺激觀眾,獲得熱度。
但到了現在,觀眾對音綜的節目套路已經免疫了,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我的音樂你聽嗎》之外,今年夏天市場上有四十多檔音樂綜藝扎堆上線,但大部分反響都很平淡,草草結束。
為什么反響都一般?音綜固有的那種模式,其實已經走入死胡同。
從飆高音的歌者刺激觀眾耳膜,到翻唱老歌的明星觸動情懷,再到挖掘樂隊,說唱這樣小眾的分類,用Rap說唱來演繹爽歌。觀眾的興奮閾值越發拔高,對于普通演唱模式愈發不買賬。
《中國好聲音》做到后面幾季,選手往往靠飆高音才能獲得評委轉身,《歌手當打之年》隨著毛不易《一葷一素》被飆高音淘汰,被大量吐槽,甚至被調侃成“當吼之年”。
音樂市場需要去探索音綜的新思路了。《我的音樂你聽嗎》這一檔節目做出了一些嘗試,邀請的是一批沒有資歷,至少上節目前不太被人知道的00后音樂人,去鼓勵他們進行原創音樂。
在注意力分散的今天,很難說B站《我的音樂你聽嗎》的嘗試成功了。譬如36組選手并沒有寫出一首傳唱街頭巷尾的熱歌,但至少朱恩池,劉瑾睿,楊默依這些音樂人還是帶來了一些新鮮的聲音。
對B站來說,關注年輕的創作者,激發年輕用戶群體的共鳴和認可始終是其最大的本錢。
在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發布后,B站CEO陳睿表示,目前B站用戶的平均年齡在21歲左右,新增用戶的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
基于此的年輕化、高活躍、高粘性社區生態,也是B站相比起長視頻平臺的差異化優勢。
根據此前B站對外透露的信息,自制綜藝的定位“一直是讓OGV(專業機構創作視頻)和PUGV(專業用戶創作視頻)在站內互相流動循環”。以這一思路來看,自制綜藝成為B站社區生態中的新連接點。
一方面,自制綜藝反哺社區,可以為B站激活站內流量。
楊亮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到:“每一檔綜藝的推出,都可以服務于對應的內容品類,以完成站內流量的再次激活。”
《說唱新世代》《我的音樂你聽嗎》播出后對音樂區視頻內容的反哺顯而易見。《90婚介所》之后,也有大量的二創內容出現在平臺上,一些情感類up主會利用節目中的片段或觀點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解讀。
另一方面,B站獨特且標簽性極強的社區屬性,也對綜藝內容起到了驅動作用。較高的用戶粘性,得以讓綜藝節目實現由前端向后端的跑通,其站內流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通過內容與社區生態的深度契合,B站在綜藝的紅海里豎起了一道護城河。
其實不止是綜藝,B站在制作劇集等其他長視頻內容時也貫穿了這一思路,例如此前上映的劇集《風犬少年的天空》,將早已不是新事物的青春題材拍出了B站的風格,并且實現了破圈。
而在后續的運營層面,由《風犬少年的天空》IP延伸出的電影《燃野少年的天空》還登上了大熒幕,累計獲得票房1.61億。
連續兩年的綜藝嘗試,B站在長視頻內容制作領域積累了經驗,并逐步找到了將內容IP長效化的思路,打造出了初步成型的“綜藝生態”。
這樣的綜藝生態與社區生態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通過綜藝內容的影響力,B站能夠實現更廣闊用戶與社區的連接。此外在用戶運營的深度上,優質的長視頻內容沉浸感更強,可以強化平臺的用戶粘性,將用戶的注意力更長時間地吸引到平臺上。
這也是B站提供的獨特的社區樣本,在這個備受年輕人偏愛的社區里,短視頻、中視頻、長視頻共生共榮。打破內容形式的隔閡,社區孵化內容、內容反哺社區,這將成為B站在視頻內容戰場最獨特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