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1年綠色供應鏈暨氣候行動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上,IPE發布第八期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瀚藍連續第三年位居環保行業首位。
綠色供應鏈CITI (Corporate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Index) 指數首發于2014年,是全球首個基于品牌在華供應鏈環境管理表現的量化評價體系,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簡稱IPE)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簡稱NRDC)共同開發,旨在推動各級政府、社會公眾和品牌實現綠色采購。
該指數采用政府監管、在線監測、經確認公眾舉報、企業披露、環境審核等公開數據,由IPE作為第三方對品牌在華供應鏈的環境管理表現進行動態評價。評價標準設計透明與溝通、合規性與整改行動、延伸綠色產業鏈、節能減排、責任披露五個方面。
推動供應鏈綠色發展
瀚藍使用蔚藍地圖實時有效地追蹤在下屬產業鏈的環境合規表現,通過蔚藍地圖APP和郵件及時推送提示信息,大幅提高下屬產業鏈項目和相關供應商的供應鏈管理效率,更主動地履行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及時公開回應利益相關方對瀚藍合規表現的建議。蔚藍地圖已成為瀚藍開展責任供應鏈管理提升的一個助力平臺。
自2014年首次開展評價以來,IPE持續升級CITI指數評價指南,連續8年開展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動態評價。在今年的CITI TOP50中,中國內地企業華為、鵬鼎控股、聯想、朗詩控股、李寧、瀚藍環境、溢達集團和OPPO榜上有名,華為繼續領跑中國內地品牌。
截至2021年11月3日,瀚藍的CITI得分保持在環保行業(共83家同行業品牌)排名第一,是環保行業唯一一家位列總體排名50強的企業。該排名充分肯定了瀚藍在溝通與透明、合規性與整改行動、延伸綠色供應鏈、節能減排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
助力實現碳減排目標
IPE建議,更多在華生產和采購的中外企業應與中國“雙碳”戰略相向而行,提升供應鏈環境管理和氣候治理的力度,攜手助力中國“雙碳”目標如期實現。中國企業應高度重視雙碳目標,完善治理和管理機制,采取切實行動,推進節能減排。大型央企集團尤其應當加強碳排放信息的測算和披露,設定科學碳目標,從自身減排做起,進而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帶動產業鏈低碳轉型。
2021年綠色供應鏈暨氣候行動論壇邀請了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NCSC)的代表,基金會和國內外知名環保組織的負責人,以及12家領先品牌和供應商企業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圍繞30·60目標、雙碳戰略、企業行動和創新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研討,瀚藍受邀分享經驗。
瀚藍以佛山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案例,介紹助力固廢綜合治理產業園模式對于能源綜合利用、實現減碳的作用,整個產業園碳減排量每年可達70萬噸。
瀚藍將持續完善治理和管理機制,通過各種優化措施,包括節能技術改造、研發低碳技術等,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助力國家30·60目標的實現。同時,號召更多供應商伙伴踐行環境保護、節能減碳等社會責任,持續引領行業及供應鏈綠色發展。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冊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自2006年6月成立以來,IPE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和企業公開的環境信息,搭建環境信息數據庫和蔚藍地圖網站、蔚藍地圖APP兩個應用平臺,整合環境數據服務于綠色采購、綠色金融和政府環境決策,通過企業、政府、公益組織、研究機構等多方合力,撬動大批企業實現環保轉型,促進環境信息公開和環境治理機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