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固態硬盤是21世紀提升人類幸福感的產品之一”!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經濟風口崛起,原本遙不可及的計算機搖身一變成為了我們工作、學習與生活的重要伴侶。經過了這么多年發展,如今計算機的性能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有一樣東西卻成為了 “木桶效應”的最后一塊短板,沒錯,它就是硬盤。
而當固態硬盤問世之后,這塊短板也終于被補齊,動輒十幾分鐘的開機時間成為了過去式,一切操作都得心應手起來。但也有人說:“固態硬盤性能雖強,但容量、價格、數據穩定性都不如機械硬盤”。誠然,早期SLC/MLC高昂的價格令人望而卻步,可現在TLC甚至QLC成為主流后,價格早已不是問題,穩定性也……emmm,穩定性好像在開倒車?
于是我去B站上翻了翻最近發布的評測視頻,發現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疑問,近期超能網、PCEVA和小飛機DIY都對固態硬盤進行了壽命和穩定性測試,網友們對于這樣的新鮮評測也興趣盎然,紛紛在視頻底下留言自己看好哪款SSD產品能戰到最后,除了成名已久的三星、西數的SSD產品外,搭載了長江存儲原廠閃存顆粒的致鈦PC005 SSD也獲得了許多玩家的認可及看好。
由于測試項目的過程過于漫長,目前暫時還沒有完整的結果呈現出來,急性子的我當然忍不了,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最終的成績了,下面就讓我來實測一下這款大多數玩家們看好的致鈦PC005 SSD,來提前揭曉答案。
這塊PC005 Active 1TB搭載了長江存儲第二代(64L)Xtacking ®閃存顆粒,支持PCIe 3.0 x4與NVMe 1.3協議,官方標稱能達到3500MB/s和2900MB/s的順序讀寫速度,640TBW耐久度,平均無故障時間為150萬小時。下面開始進行實戰測試:
【CrystalDiskMark】
從CrystalDiskMark的測試結果來看,順序讀取3531.8MB/s、順序寫入2956.2MB/s,空盤狀態下PC005可以輕松跑到官方標稱的讀寫速度,并且4K隨機讀寫項目也有小幅超出,妥妥高端NVMe固態硬盤的水準。
【AS SSD Benchmark】
AS SSD Benchmark成績同樣也不錯,最大讀取和寫入速度分別為3077.73MB/s和2632.60MB/s。
【HD Tune Pro】
HD Tune可以很容易看出固態硬盤采用的緩存機制,以及緩內外的讀寫速度。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塊1T版本的PC005 Active擁有10GB左右的SLC緩存空間,緩內寫入速度維持在2600MB/s左右,緩外將近800MB/s也屬上乘。
【urwtest_v18】
urwtest俗稱跑圈軟件,支持SSD讀寫可靠性測試,設置好容量以及圈數后開始跑圈。用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在主機寫入量達到309800GB≈302TB數據量之后,PC005保持了89%的健康度,溫度也屬于高速傳輸數據的正常范圍內,并且51圈時致鈦PC005 Active依舊能夠穩定寫入,數據穩定性很有保證。
高強度寫入之后當然要看看PC005 Active的讀寫速度是否產生變化,清空數據后通過CrystalDiskMark測試可以看到速度并無太大波動,還是保持了強勁表現。
【數據保持能力測試】
固態硬盤保存數據是依靠電子信號完成的,在斷電長期存放中任何電荷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有可能會導致數據丟失或損壞的情況。由于時間關系肯定不能采用干等,所以借朋友工廠的老化設備對致鈦PC005 Active進行了24小時的高溫烘烤測試,換算到實際可能有個幾年?并且提前寫入一份文件,以對比前后數據完整性。烘烤測試結束后將硬盤插回電腦,打開資源管理器成功認盤,Hash校驗的結果也與測試前保持一致。
【掉電測試】
相信大家都知道異常斷電對于固態硬盤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但家用場景又不太可能配備USP設備,一旦遇到停電或者跳電情況電腦必然異常關機,重啟后有可能丟失數據,辦公室小姐姐就經常問我為什么停電后電腦再開機就藍屏了呀,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不認盤,所以掉電測試也必須安排上。我利用某寶上買的USB繼電器,并加以腳本控制來模擬日常使用掉電情況,這樣就可以知道致鈦PC005 Active在掉電后是否會出現異常。給致鈦PC005 Active裝好系統之后開始100次的掉電測試,在經過將近5個小時測試后重新開機并成功進入了系統,此時CrystalDiskInfo的不安全關機次數已達108次。
由于非專業媒體從業人員,我所能做的測試并沒有那么全面,不過從上面的測試結果來看,致鈦PC005 Active成功頂住了這波不小的壓力,無論耐用性還是穩定性皆有保障。對于用戶來說能用較為合理的價格買到一款擁有高端性能,并且沒有后顧之憂的固態硬盤無疑是值得高興的事情,長江存儲也向我們證明了Xtacking ®架構的可行性及生產高品質顆粒的能力。更多更詳細的專業測評可以等幾位大佬的后續視頻,相信隨著測試行業的更加深入,產品的真正實力也會更多的展現在用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