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KOL使用手冊(ID:KOL-TOPKLOUT),作者:大可,授權轉載發布。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的成果正式對外公開,出土的500余件文物中,僅有“半張臉”的神秘黃金面具殘片,成為了廣大網友關注的焦點。
這張金面具,雖然只有半張,但卻讓所有人感到震撼與驚奇。面具的厚度約為2-3厘米,高度約為28厘米,不需要任何支撐就可以單獨直立起來,根據專家們的推測,完整的面具重量應該超過500克。
殘缺是一種遺憾,同時也是一種美。這句話尤其適合三星堆出土的黃金面具。所有人在驚嘆古人的智慧與制造技藝的同時,也對這張面具完整的容貌充滿好奇。
如果有機會,你想一睹黃金面具的“全貌”嗎?
黃金面具出土的新聞,引起了B站視頻博主@才疏學淺的才淺(以下簡稱才淺)的關注。歷時15天,才淺以500克黃金為材料,運用傳統的鍛造技藝重現了三星堆黃金面具的“全貌”。通過錘打、焊接、加熱、打磨等一道道工序,才淺穿越時空,通過中國傳統工藝與古老的歷史文明對話,向三千年前的古蜀先民送上了最崇高的敬意。
“不得不說,它的造型真的非常大氣莊重,什么叫大國氣質,這就是!自己動手制作出來的感覺真的非常奇妙,我仿佛真的可以感受到,3000年前那位工匠,在制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3000年前,唯有黃金能如此光彩奪目,那位工匠也一定被它的美麗耀眼所震撼過。”
這是才淺在完成黃金面具后有感而發的話。這一整套的制作過程不僅讓才淺感受到了古時匠人們的偉大,也讓屏幕前的觀眾體驗到了傳統文明的傳承。
談到對歷史文化和匠人精神的傳承,才淺表示,他自己本身只是一名手工愛好者,復刻面具是想要體會制作過程的快樂,傳達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思考,更多的是想通過自己擅長的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以此來吸引更多的觀眾關注、喜愛傳統文化。
才淺的復原視頻發布后,立刻引發了全網的討論。河南博物院發出邀請,希望才淺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國家文物局官微也發文邀請才淺一起探索文物世界。
3000多年前,也許那名工匠也沒有想到,在千年之后,會有一名年輕人與他心靈相通,在歷史的長河中引發一場深遠的文化共振。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四個月后,8月18日,才淺再一次花費25萬元,探尋三星堆金杖制作工藝的奧秘,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制作出了三星堆遺址出土金杖“本來的容貌”。
相較黃金面具,金杖的制作工藝更為復雜。為了還原效果逼真,才淺先把金條做成了長143厘米、寬7.2厘米、厚0.2到0.3厘米左右的長方形金片,之后才開始復刻金杖上的紋路。
“這哪里是一條紋路啊,而是在不到1毫米的方寸之間,鏨刻了兩條紋路。而且線條極其流暢工整,兩條紋路相互平行,肉眼看上去幾乎就像是一條線。”
在看到金杖紋路的的時候,才淺并沒有贊嘆古蜀人的技術,而是感到了深深的絕望,“那種感覺就像是登山者遇上一座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山一樣。”
不過才淺并沒有因此放棄,他查閱資料了解到,牛骨軟硬適中不會劃破黃金,也不會像瑪瑙刀那樣留下劃痕,所以又自制了適合壓刻黃金的牛骨刀。最后,采用古蜀人的制膠方法,用魚泡做成魚鰾膠,將金帶粘在木杖上。至此,才淺耗時四個月,做出了自己心中三星堆金杖的樣子。
“我首先要申明一下,我只是一個業余愛好者,并不是什么專家,學識尚淺,并不能做到嚴謹。我的目的不是仿造文物,是盡量還原它的制作方法。”才淺說,制作出來的成品,也是盡量去還原它全新時的狀態,但自己遠遠沒有達到古時匠人的水平。
其實,才淺就像是新時代背景下的一位“青年匠人”。在他的視頻中,觀眾可以看到傳統的電淬技藝、藏在折扇中的“暗器機括”、蘊藏在手工造物過程中的物理化知識等等。有油紙傘、木雕、精細鑲嵌、榫卯……一系列傳統的物件和技法都曾出現在他的視頻之中。
才淺通過當下年輕人喜愛的拍攝手法和表現形式,將傳統的造物文化與匠人精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散發光芒的不僅只是黃金,還有無數個才淺這樣的新時代青年。古蜀人一定想不到,未來會有一位視頻創作者憑借著對歷史和文物的熱愛,嘗試復刻這門手藝,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古典文化傳承。正如才淺本人所說:“文化本身就是靠人與人之間相互展現與溝通傳遞下去。”
誰說Z世代不喜愛傳統文化?
無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還是三星堆出土文物引發全網關注,這一系列現象級話題的背后,都是當代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和情懷的熱忱。隨著民樂、古典舞、漢服等相關內容覆蓋的圈層越來越廣,傳統文化在年輕群體中已經擁有了相當廣泛的基礎。
星光長明,追光不止,史書輕描淡寫,便是歷史的記錄與回顧。以@才疏學淺的才淺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正在用青春守護古人的智慧與匠心,用自身的實踐傳承著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就像夜空中一顆閃耀的星。
充滿歷史感的傳統工藝、富有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與財富,它們厚重、深邃、充滿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傳統的實踐者、傳承者。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像@才疏學淺的才淺一樣的新時代匠人,用自己的方式,締造和延續中華文明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