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測導航從成立之初,就兩手都要抓,一抓自主研發,構建核心競爭力;二手抓數字化管理賦能。通過雙輪驅動,成為北斗生態的龍頭,“專精特新”制造小巨人。未來將精準的時空信息擴展到更廣闊領域,構建整個智能的世界。
在北方冬天遇到寒冷低溫天氣時,智能手機會出現黑屏、掉電、觸屏失靈等狀況。可如果在氣壓為陸地地面正常氣壓三分之一、溫度在零下50度的珠峰峰頂的真實環境下,又是怎樣的考驗呢?
在2020年5月27日,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國產化設備第一次登上珠峰峰頂,并且成功完成高度測量。“這不但是珠峰的新高度,也是中國測繪、中國制造、中國北斗的新高度,也是華測導航的新起點”即使現在提起這件事,華測導航董事長趙延平仍然掩飾不住興奮與自豪。
因為在珠峰峰頂的真實場景環境下,設備的插件與按鍵等能否保證不失靈;電池能否不掉電且保證正常供能,熱脹冷縮是否會導致電路板變形,連接點是否斷裂;系統是否能夠正常啟動穩定運行等等。這里面包含著主板、芯片、系統、研發以及同生產工藝與制造等很多科技相關。
雖然該產品是由華測導航生產,但更代表著與其配套的中國企業都達到這樣的實力,也就是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達到世界級的水平,他們共同撐起了這個產業,趙延平介紹到。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20年以北斗應用為核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達到了4033億元人民幣,其中由衛星導航應用和服務所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同比增長約19.9%,達到2738億元人民幣,北斗應用與產業發展的融合生態已初步形成。
那么,華測導航是如何成功成為該領域“專精特新”的制造小巨人呢?
持續研發,培養人才構建核心技術
通常,導航產品要測量出兩類數據信息,一是經度、緯度、高度的位置數據,二是時間信號。不過,華測導航在2003年開始成立時,就決定專注提供定位精度是厘米和毫米級的產品、技術與服務。雖然公司當時還很小,但在戰略定位上,仍決定進行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包括芯片、板卡、模組基礎器件、算法與系統等,趙延平表示。在2008年,公司成功研發出國內第一塊自主產權的主板,2009年開始進行批量生產。
現在,公司每年對研發上的投入保持在不低于整體收入的15%,早期投入更高,趙延平表示。由于研發持續高投入,保證了研發強度和研發人才隊伍的建設,技術積累到一定階段,開始爆發并發揮作用,技術積累跟迭代顯示出了后勁與底蘊。
目前市場出現新的熱點應用需求時,華測導航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研發成功,并將新產品投入市場,市場其他企業則至少需要3-6個月。當然對于基礎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研發與儲備,華測導航通常都是提前多年就進行規劃與系統研究。
對于產品的技術研發,包括設計、生產、測試等知識、流程與最佳實踐,必須要有數字化管理工具支撐與整合。因此,華測導航選擇了用友U9 cloud,基于平臺的開放性,同用友PLM和其他各類工具集成,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一體化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業務流程,使得研發、設計、制造一體化。華測導航CIO高鵬麗談到對公司數字化建設時說道,構建了IPD流程管理平臺后,公司開發各類產品不僅速度快而且一次性成功率非常高,質量穩定,經過用戶應用檢驗形成良好的口碑。
而且,通過IPD數字化,不但保證開發生產流程的透明顯現化,還能夠發揮研發技術人員集體協作的創新合力。在珠峰定位測量產品項目組的30多名成員中,有20多名是90后。不過,讓趙延平沒有想到的是,在大家當天觀看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登珠峰測量成功后,沒想到參加項目組的90后成員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興奮激動,竟然是平靜嚴肅。原來他們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是一份責任,成功是必須的,如果沒有參與并取得成功,才是遺憾。這也徹底改變了趙延平對90后的看法,中國一代一定會比一代更強,現在已經讓年輕人承擔越來越多的重任。
或許正是這份對科研人員的培養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華測導航的產品已經行銷全球90多個國家,包括歐洲和美洲,目前國外收入占總收入已經超過15%。導航產品除了能夠接收北斗外,還能接收GPS、俄羅斯GLONASS、歐洲伽利略,日本準天頂衛星系統、印度IRNSS區域導航衛星系統。
三步走,打造數智賦能體系
雖然華測導航的員工只有1千多人,但卻是一家將管理看得非常重的企業,每年都會投入資金提升管理與數字化建設,趙延平談到。企業的管理就像是人類身體的神經系統一樣,它能夠深入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最小的細枝末節都要管理到位,也就是說企業中的一個螺絲都要能夠管理控制到。
華測導航的數智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缺”到“全”,實現可管;第二階段,由“全”到“通”,實現可控。最后就是由“通”到“智”,實現可見。目前實際上處在第二階段,也就是不斷打“通”的過程中,雖然還正向第三階段前進,但是華測導航已經感受到了數智化的價值,趙延平表示。
首先是集成產品開發實現管理變革,通過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流程體系實現跨部門、跨組織的協同研發與生產,為生產更優秀的、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提供支撐。
因為公司的產品是小批量、多品種,要快速適應市場變化,有時甚至是按訂單生產制造,要保證生產線持續的生產狀態,因此切換生產的頻率比較高。通過用友U9 cloud開放平臺,將MES以及CRM訂單系統等進行集成整合,不但實現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還構建了智能化生產管理體系,保證了根據市場的需求、保質、適量、準時的產品生產。
其次,因為產品種類多,有超過30多種, 即要保證生產,又要避免對未生產產品進行大量零部件的采購,形成庫存積壓,還要進行精細化成本核算。華測導航通過網絡化協同,打通市場與研發、市場與供應鏈、研發與供應鏈等,構建了敏捷計劃體系,打造出了敏捷柔性的供需鏈。
在考核方面,建立多層次責任考核,依據公司的矩陣組織結構進行全面預算、責任核算。同時,在公司日常的運營和經營過程中,將內部很多大數據,通過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多維度多場景的報表、各種各樣的算法模塊,使其發揮引導決策的作用。
目前,公司還構建了包括L2C,即從線索到現金的業務流程,從市場信息的獲取到訂單跟蹤,再到商務談判、交付、回款,通過整套流程,實現了全鏈路數據共享和精細化管理。
華測導航已經成功導入6S管理,未來還將引入精益制造將管理做深做細,同步進行數智化。因為信息化是以流動和管理為主,基于信息化的數據挖掘分析和決策,讓數據發揮更大的作用,要數據業務化,才能數智化,趙延平說到。
用精準時空信息,構建智能世界
隨著產業發展和定位應用越來越廣泛,衛星定位導航技術顯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各類定位技術發展也來越來多。“一是衛星技術定位的是點,在有遮擋或在隧道中,定位就會受到影響。二是市場產生新需求,如三維定位,實際上是立體三維的實景,不僅僅是用來導航。”趙延平介紹到。
比如,中國的公路快速發展,除了新建,很多公路在擴改建過程中,要提前對已有舊路占地邊線、路基、路面、橋涵等進行測量,包括土路肩、坡腳、隔離柵等附屬結構進行三維信息的精確獲取,僅靠竣工資料難以滿足改擴建要求,而且現在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對測量精度要求平臺精度為0.05m,高程精度為0.02米。傳統RTK等測量方法,效率低、工作量大,而新的車載激光掃描測量系統,又稱移動測量系統,集成了激光掃描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等多種定位技術及其他技術,能方便完成數據采集,構建起公路擴建的立體信息幫助施工。
此外,在路上的無人自動駕駛同樣也要使用更多的三維定位技術,除激光掃描、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慣性導航定位系統,還有視覺定位、環境感知等,并且利用SLAM技術,將獲取的數據信息,如車道線標志及標線、紅綠燈識別、交通信號及標識牌識別、障礙物的類型等數據,進行理解分析分類并處理,即時完成定位與三維地圖的構建,然后給汽車規劃路線并操作控制駕駛。
這些新興的應用場景,都對華測導航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谛露ㄎ患夹g,華測導航在農業行業推出的農機自動駕駛產品已經投入使用。
現在火熱的元宇宙,要將現實世界構建為虛擬世界,同樣也需要全新的定位技術。華測導航同武漢大學及上海市測繪院就對上海的城市道路、橋梁、建筑、城市部件等物理世界進行了全面數字化建模,形成了數字孿生城市建設所需求的城市全要素實景模型。該項目不但用到了激光雷達等前述技術,還使用到傾斜攝影等新型測繪技術。
正是因為技術與應用的變化,華測導航將公司的愿景升級為“用精準時空信息構建智能世界”,趙延平表示。持續構建行業本身的核心技術,持續升級企業數智化管理,華測導航將在這兩個輪子的驅動下向新愿景方向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