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TopKlout克勞銳(ID:TopKlout),作者:TopKlout克勞銳,授權轉載發布。
用鐵鍋解說“FAST天眼”,用掃把演示“宇宙射線”軌跡……最近,一位穿著卡其色多功能馬甲,留著利落白色短發的老人因硬核科普而走紅。
她就是72歲的同濟大學退休物理學教授吳於人,短視頻賬號叫@不刷題的吳姥姥 。在科普視頻中,吳教授通過更貼近生活的實驗器材演示、更簡潔生動有趣的原理講解,讓艱澀難懂的物理知識被更多人聽懂、掌握并運用。
她也憑借妙趣橫生的演示和繪聲繪色的講解,吸引了全網上百萬粉絲的關注。吳教授科普賬號受到如此追捧,正式因為它迎合了人們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需求,這也可以看作是公眾對泛娛樂類視頻審美疲勞后的一種價值回歸。
實際上,從2020年以來,內容平臺就開始由娛轉教,泛知識浪潮洶涌而來。一批擁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專家學者欣然入局,在網絡天地“傳道授業解惑”,用接地氣的方式進行科普,大量博主以知識為術,圈粉無數。
各大平臺憑借其獨有的特點廣泛布局知識領域內容,讓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活起來,打破昔日的知識傳播和理解的壁壘,讓越來越多知識觸手可及。
在細水長流的內容平臺發展階段中,知識類內容已顯現出不可逆的擴張趨勢。現在,知識類內容在各平臺現狀如何?知識內容賽道趨勢以及價值是怎樣的?
克勞銳分析了微博、抖音、知乎、B站、騰訊課堂等平臺以及相關創作者內容后,發布《2021知識類內容研究報告》,全面展現知識類內容在各平臺的差異和變化。
知識內容生態聚焦
隨著泛娛樂內容的飽和,大眾審美疲勞初現,用戶對于網絡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偏向于對自身有所增益的內容,一批著力把有用的知識分享給用戶創作者開始進軍知識賽道。
B站、頭條系、百度系、快手、知乎強勢入局,在互聯網拓寬知識傳播通道背景下,打造泛知識視頻平臺也成為各平臺的戰略方向。在用戶需求與平臺生態的雙重推動下,知識類內容正成為平臺內容增長的第二曲線。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知識類內容成為一種潮流后,其背后的創作者也不僅局限于垂直領域內的專家或學者,專業的技術型團隊和愛好型分享者也涌入其中,構建起更豐富的知識垂類KOL,內容也更加多樣化。
據克勞銳觀察,2021年4月-9月,雖然社媒平臺上知識類內容作品增長率高達82.9%,但是從粉絲量來看知識類創作者大多集中在尾部,其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知識類內容能夠滿足著社會大眾的各種需求,因此知識內容有著多場景的實用性,而大眾需求也成為知識生態增長的驅動引擎。
內容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變現變成了知識類內容想要走的長久的關鍵。內容平臺以優質內容匯聚流量,形成商業推廣、流量分成、直播賣課等多元化的變現生態。專業知識平臺則通過課程體驗垂直觸達用戶,以知識付費為主要方式精準變現。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知識類內容的火熱,從內容價值、用戶價值、平臺價值、商業價值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高含金量的知識類內容,在多方需求下正保持著持久的生命力。
克勞銳洞察:知識累內容賽道擁有行業壁壘高、平臺適用多、理解成本低、內容寬度廣、獲取便捷、潛力有待釋放六大優勢。
知識類內容表達形式
知識類內容憑借硬核、純粹、干貨的特性,成為文明的傳播載體,覆蓋著平臺內廣泛的內容垂類。克勞銳在分析后發現,生活百科、學習教育成為用戶最關注的話題,其創作主體也基本為領域資深專家或團隊。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在表達形式上,不同創作形態的知識類內容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圖文傳達作為最傳統的知識傳遞模式,有著高傳遞性的特點,內容方向多為特定場景下的互動式解答;
課堂模式能夠生動的、高精度還原知識獲取過程,以講座直播或大咖講解為主要表達特點,能夠將優質資源二次分配;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科普與實驗通過直觀的實驗與紀實性專業分享使知識傳播更具象,直觀的視頻畫面和生動的解說簡化知識內容理解,更容易被用戶接受;
創意社交則是用創意的形式淡化晦澀知識傳播的瓶頸,在豐富視頻形式的同時將隱形知識顯性化并聚焦流量。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各平臺知識內容簡析
在內容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用戶對知識類內容的需求大幅提升。在泛知識領域新戰場,各大平臺也通過重投入重拳出擊,服務于用戶深層次求知與探索需求。
各平臺在廣泛布局知識領域內容,基于平臺屬性它們在泛知識平臺打造上的差異化也越來越明顯。
抖音:知識相關的創意生活段子
抖音上的知識類內容表現更加娛樂化,無論是生活技能還是法律知識、財經知識等專業性強的知識內容,大多以劇情演繹的方式呈現,在寓教于樂中傳遞知識。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B站:最適合學習的APP
在B站以中長視頻為主,能夠將知識內容更加完整地呈現,內容豐滿的教育培訓垂類成為熱門領域。培訓機構在此創作宣傳、學生群體在此分享心得、專業學者也以更生動方式教授知識點。B站的彈幕成為知識交流的特色載體,增強了用戶互動體驗感。
微博:專業知識身份創作者與冷知識分享陣地
微博作為早期主流社媒平臺吸引不少專業的大咖入駐,在知識內容布局上有著巨大的優勢,各種知識超話、話題的搭建成為用戶分享與交流的主要方式。根據微博平臺的搜索數據顯示,歷史冷知識、冷知識話題熱度居高,小眾內容傳播更加廣泛。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知乎:強知識屬性的專業問答與經驗分享社區
作為以知識為內容核心、以圖文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平臺,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風格較為嚴肅、專業性強的“干貨”類知識內容。細化的分類和問答內容的強關聯性,把擁有共同知識興趣、需求的創作者和受眾收攏在一個圈層之中。
百度系:專注知識百科與扶持創作者
百度系知識平臺以秒懂百科和百家號為主,分別傾向于知識短視頻和圖文創作,內容覆蓋更全面。平臺也在重點扶持創作者,以更廣泛更深度的內容在知識領域走出新空間。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騰訊系:豐富的知識傳播矩陣
騰訊系下騰訊課堂以豐厚的學習資源為學習者連接豐富多元、前沿優質的教育資源,創造良好學習體驗。小程序和公眾號上多元的創作者也帶來豐富的知識內容,在龐大流量切入下,能夠以社交為紐帶進行傳播。
克勞銳洞察:社媒平臺和知識平臺搭建起平臺矩陣,創意表達形式使知識內容傳播多樣,多元主體和廣泛垂類能夠為源源不斷地輸送內容。創作者面對不同平臺對號入座,知識勢能將進一步擴大。
知識類內容趨勢
趨勢一:專家學者助力知識傳播、知識內容更貼近生活
專業學者和組織入駐,帶來知識內容品質化的提升,傳播內容也更貼合用戶,以解決人們實際生活需求為主。
趨勢二:知識類內容將成為各個平臺競賽決擂點
知識內容能為平臺的內容生態與用戶帶來增量,更容易沉淀為平臺的內容資產。各平臺通過吸納優質創作者和激勵創作者,不斷發力知識內容建設。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趨勢三:線上模式不斷豐富獲取知識的渠道
視頻、直播等線上傳播途徑的發展,讓知識內容有了更快捷的傳播和更生動的表達,平臺活動也在推進知識內容的影響力,用戶在線上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知識。
趨勢四:創意娛樂化的表達形式解鎖知識內容流量密碼
知識內容覆蓋垂類廣的特點不斷為平臺提供優質內容,但娛樂化的表達更符合用戶的消費心理。創作者們也在通過“知識+”的方式將知識內容輕松表達,以吸引更多用戶眼球。
(報告來源克勞銳,如有引用需經授權)
優質知識內容與平臺的強強聯合,幫助人們吸收各種泛文化知識,成為一種學習的補充,這為知識內容生長提供了天地。不過,要擁有更為蓬勃的生命力,知識內容還需繼續推精品,出力作,以精細化運營扎根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