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電商頭條(ID:ecxinwen),作者:風清,授權轉載發布。
11月22日,深度問答社區知乎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知乎第三季度營收達8.2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1%。
知乎的用戶規模屢創新高,三季度平均月活達到1.012億人,同比增長40.1%。
而在電商領域,截至9月30日,知乎今年的商品交易總額(GMV)累計近50億元,同比增長達92%。
什么,知乎也進入電商領域了?流量的盡頭都是賣貨嗎?
知乎電商,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時間回到2013年,知乎從原本的邀請注冊制變為開放注冊制度。一時間注冊用戶從40萬暴增至400萬。
以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人群為初始用戶的知乎,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高質量內容社區的印象。首批用戶包括李開復、王興、王小川、徐小平和馬化騰等200多名知名企業家和人氣VC。
但是和大多數內容社區一樣,隨著開放注冊,用戶數量激增,知乎內部的內容生態也出現了轉變。從原本的高端精致風,轉變向更偏向大眾的通俗文化風。一句“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經典調侃,就是對大眾眼中知乎樣貌的描摹。
但是憑借著之前的優質用戶積累下來的優質答案,知乎依舊不斷吸引著新用戶前來朝圣。至2018年8月底,知乎的注冊用戶數量超過兩億。
如此巨大的用戶數量,不由得引人思考,知乎究竟靠何種方式來盈利呢?
廣告還是知識付費?電子商務還是直播賣貨?這些問題困擾了知乎很久很久。而電商賣貨的噱頭從那時就開始張揚起來。
一向以內容為主要業務的知乎平臺,很難一下就轉向賣貨這個領域。而且如此大的轉型,對用戶以及社區生態的沖擊,也是無法想象的。為此,知乎走上了慢慢鋪墊的電商之路。
2019年9月份,為了迎合商家對于“軟文”的需求,知乎主動推出“好物推薦”功能。據知乎官方介紹,創作者可以在回答、文章中插入商品小卡片。
當其他的用戶購買該商品時,問題回答者就會獲得相應的傭金。目前,知乎和淘寶京東拼多多三家捆綁,用戶可以直接為平臺的商品導流。
這個模式被知乎稱為“商業內容解決方案”,創作者們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小心翼翼的寫軟文,而是可以正大光明的在回答中添加購買鏈接,從而獲得傭金。
(知乎好物推薦創作者的招募條件)
至今,這種“帶貨”模式所帶來的收入,在知乎總收入中,占比達到33.8%,三季度同步增長超過500%。
這是知乎電商化的第一步,從簡單的問答社區,做成一家好物推薦官。并且結合創作者本身極為專業的測評分析,使得用戶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心悅誠服地接納購買建議。
從此刻開始,知乎走上了電商之路。
步步為營,知乎電商之路坎坷
只是單純的作為電商的附屬渠道,這顯然不是知乎的目標。
2019年底,知乎召開首屆線上電商峰會,阿里巴巴、蘇寧易購、支付寶、菜鳥網絡、微信支付等方面的代表出席峰會發表演講,并留下眾多深度回答。
知乎希望提供集中討論的平臺,對電商平臺戰略布局、促銷玩法變化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探討。現在我們打開知乎,依舊可以看到大咖們當時留下來的足跡。
召開電商峰會,提升行業影響力,然后順利進軍,這是知乎的好主意。但是2020年的疫情,卻打亂了知乎的計劃。
直到今年3月份,知乎赴美上市,面對投資者熱切的目光,知乎的電商之路又重回眼前。
一連好幾個月,知乎在電商領域不斷布局。
今年618購物節,知乎聯合京東共同推出“問答市集”,數據顯示,618期間,知乎用戶用回答開出了近200萬家店,帶貨內容總瀏覽量破11億次,總訂單量同比增長124%,GMV同比增長125%,每單均價近700元。
(知乎市集slogan)
其中電飯煲、集成灶等廚房電器,在知乎用戶成交額增長超300%。
這份數據清晰地展現了知乎創作者們在帶貨上的強大能力,通過精致有趣的圖文信息打磨,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專業、完整的購物體驗。
緊隨其后,知乎自營的產品也上線了。今年7月份,知乎上線了“知乎知物”的自營商品,首批商品為掛耳咖啡,據知乎官方介紹,48小時內,50000個掛耳咖啡報就被搶購一空。
和之前的“知乎好物”不同,“知乎知物”是知乎全自營的產品,這可以算是知乎電商之路的關鍵一步,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帶貨”和“賣貨”兩種不同形式。
除了“知乎知物”之外,在有贊平臺上,知乎還有一家“知乎商店”,主營文創周邊、書籍鮮花等商品。
有了這一次的自營產品的銷售經驗,知乎的野心更大了。9月份,知乎召開知乎商業大會,確定知乎的電商生意,要從內容出發!
10月14日和10月19日,知乎在杭州和廣州分別召開了主題為“好內容就是好生意”的電商行業大會。邀請了不少業內大咖進行演講,
而在這幾次大會中,知乎展現出的電商理念是“一個問題一條街,一個回答一家店”。這句slogan寫的太妙了,把知乎電商的精髓展現出來。
知乎創始人周源在十周年演講時曾說過,世界的本質是“問進制”,每個人一生中會問出不計其數的問題,而每個人也會被這些問題所吸引住。
消費的本質,實際上也是一個問答的過程。消費就是解決生活難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是會產生諸多問題,為什么要買?為什么不買?應該買什么?什么是適合我的?
因為問題背后其實隱藏的是消費需求,而問題下的每個回答,都是從不同方面對這種需求進行解答,答案里面的商品,就相當于一家店鋪。
比如熱門問題“有哪些相見恨晚的「女性用品」?”至今獲得了724個回答,總共被瀏覽超過兩千萬次。高贊回答中的創作者真實體驗與商品推薦結合,就是“一個問題一條街,一個回答一家店”的真實寫照。
經過幾場大會的渲染,看上去知乎的電商模式已經成熟,應該可以完全跑通,即將來臨的雙十一,或許就是知乎電商一展身手的舞臺!
10月21日,知乎官方上線“自營種草計劃”,號召廣大知友為“知乎自營”產品帶貨。
10月26日,知乎發布了“知乎高贊好物100”榜單,希望消費者們把這份榜單作為美好生活的參考答案,進一步為雙十一預熱!
雙十一到來之際,知乎也正式上線“雙十一秒殺活動”。在秒殺專區內部,商品被分為美妝、個護、家電、手機電腦等十個大類,共有上千個SKU。
從七月份的自營咖啡,到現在的上千個品類,足以證明知乎在電商方面的能力和決心。
但是當真正開始購物時,卻發現里面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部分商品其實非常匱乏。比如手機電腦品類中,只有12款商品,其中手機只有榮耀這一個品牌,而電腦產品只有聯想和小度,甚至還有三款是平板電腦。
專區的商品價格也非常“親民”,比如,9.9元的紙巾、9.9元的牙膏等等,看上去和人均百萬的精英氣質不太相符
而且秒殺專區并無搜索按鈕,只能通過下拉尋找產品,用戶購買體驗不好。
也沒有商品銷量和評論數據的展示。甚至在購買頁面上,沒有標注知乎商城的logo,只有頁面底部的《知乎商品購買協議》,出現了知乎二字。
甚至沒有傳統的“加入購物車”按鈕,似乎知乎希望消費者點進鏈接,然后即刻付款。
而知乎也并未公布這次秒殺促銷的業績戰報。上述的秒殺專區,在雙十一之后,也找不到進入的通道。
商品少、頁面不完整、功能不健全等多個問題襲來,這次雙十一,知乎電商走得磕磕絆絆。
擰巴的知乎,讓人懷念
知乎的第一次雙十一,顯得有些遮遮掩掩,似乎又想電商化賺大錢,又擔心用戶反彈,后果無法承擔。
這種困境是所有內容平臺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相比于同樣做內容平臺的B站和快手來說,知乎顯得尤為擰巴。
從2011年平臺創始初期,李開復等高端用戶留下的回答開始,知乎的氣質就一直是精致的知識分子。
可是隨著用戶的不斷擴大,知乎的內容質量被稀釋,內容偏向也更加大眾化,但知乎始終堅守著原本的氣質。
但是,“站著還把錢掙了”的姿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除了上述的電商探索歷程之外,在知識付費領域,知乎也做過不少的嘗試。
早在2016年,知識付費浪潮興起的時候,知乎就接連推出了“值乎”“知乎live”、知乎大學等產品,但是沒有什么成效。
隨后推出的鹽選會員付費體系倒是走得十分順暢,根據三季度財報,當前知乎付費會員的季度收入達到1.783億元,同比增長95.8%。付費會員數量達到550萬,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但是和預想的不太一樣,知乎在多個領域進行深耕會員內容,希望提供給用戶物超所值的“獲得感”,比如在情感、職場、理財、社科等垂直領域,都設置了深入淺出的專注以及深度問答內容。
但是據知乎官網數據統計,會員們最喜歡的還是知乎上的故事,在鹽選專欄熱度Top100中,有87%的內容是以奇聞和言情為主要題材的故事專欄。
由此,知乎也有了一個“編乎”的昵稱。
吸引會員的居然是大眾化通俗化的內容,很大程度稀釋了知乎原本的精英氣質。而高質量的內容,才是知乎的立身之本。
如果在電商化的過程中,平臺內容生態進一步變差,對于知乎來說,得不償失。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知乎還做不到雅俗共賞。
這也是知乎的電商路走得如此之慢的緣故吧,期待通過潛移默化的帶貨,而不是明目張膽的直營商城,來降低用戶的抗拒心理。
可是,這樣遮遮掩掩的帶貨,實際上已經引起了用戶們的反彈。原本吸引自己來的是高質量的內容,可過分娛樂化和商業化的內容,讓用戶望而卻步。
甚至對深度回答產生了淡淡的恐懼,我原本是為了尋求人生的意義,找到答案,開始閱讀,感覺自己收獲滿滿!可就在這時,創作者貼上了一個購買鏈接。
那他前面的深度內容究竟是真還是假?單純獲取知識的快樂,恐怕在知乎上再難找到。
時間回到2018年10月23日。
這天晚上23點54分,馬化騰在知乎上添加了一個新問題,“未來十年那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那些改變?”
一時間引來了諸多專業學者的回答,大家仿佛一同穿越回知乎初始階段的時空中,沉浸在一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問答氛圍中。這樣的問答氛圍,用戶們很久沒有感受過了。
知乎變了,我們很懷念它。要是有一天知乎真的徹底開放自營電商商城,你會購買嗎?